徬   徨   少   年   時

輔導理念:無條件尊重

輔導員:林宜靜(1998/8月)

 

一、個案基本資料:

(一)姓名:王XX

(二)性別:男

(三)年齡:17歲

 

二、問題行為概述:(收集資料時間:1998 / 8/31(家長提供),9/3(個案敘述) )

(一)個案暑假因參加學校射擊集訓,時間是每週兩個上午,但謊騙家人是兩個全天,下午則到補習班某位老師的電腦教室去,此事於八月初,已被父親發現。

(二)又這段時日,個案在補習班的考試皆沒參與,成績寄回家,被父母察覺。

(三)個案的父母因這連續兩個事件,開始焦慮緊張,深怕個案誤入歧途,於是對個案事事耳提面命、叮嚀、過濾電話,唯恐稍有遺漏,造成不可收拾後果。

(四)個案開始覺得家裡氣氛變得很奇怪,家人每天談話的焦點就是他,個案深怕電話鈴響,因為只要是他的,就要被父母質問盤查,精神進入緊繃狀態。個案覺得父母對他不信任、懷疑、責難、嘮叨,只覺得他們好煩好煩!於是個案開始跟父母避不見面、不講話,以冷漠不語表示無言的抗意,只希望他們不要再來煩了!

(五)開學後,個案只要在放學時候,內心就會起逃家念頭,這時回家也不是,離家也不知去那裡,造成內心痛苦掙扎,徬徨不已!但是,最後還是逼自己走回家。

 

三、背景資料:

(一)家庭背景:

1.生長史:個案外表乾淨整齊,自幼受父母照顧良好,父母對個案期許頗高。個案心目中的父親是嚴肅權威、不好講話的,因此對父親一向敬而遠之。個案心目中的母親是慈愛,個案樂於親近。和大兩歲的姐姐感情良好。

(二)學校生活:

1.在班上人際關係尚可,個性隨和,在朋友中,難有自己堅定看法,易隨波逐流。

2.學業成績中上。

3.開學以來變的比較落寞。


四、分析與診斷:

(一)權威型父親塑造順從型孩子:

權威型的父母常阻斷或干擾孩子獨立自主的思考,容易造就孩子是順從形的人格,孩子對自己內在的需求、看法,比較不敢表達或做事躊躇不前,個案性格具有這方面特徵。因此,個案在外與朋友相處,常易隨波逐流,難能堅定自我想法,這也造成個案遇到這次事件的抉擇、”要—不要回家”、”要—不要提出來和父母溝通以解決心中困境”- - -,始終拿不定決策,以致造成內心徘徊兩極衝突間,外表則以無言的抗意因應,使情緒陷於某種狀態無法自拔。

(二)父母過度緊張,造成個案無法喘息的機會:

個案以往在父母心中是乖寶寶,今天一但出狀況,父母直接的聯想是誤入歧圖,焦慮緊張之餘,是對孩子把關嚴謹,處處不放,使得個案這段時日的精神情緒處於緊繃狀態,且動則得疚,無法給個案喘息思考的空間。

此事件導引個案心理動力集中在衝突、敵對、孤立自己上,相形之下自我解決能力下降,逐造成無法自拔的情境。

(三)從佛洛姆逃避自由論剖析個案:

個案的內心威脅來自父母的緊迫叮人,長時間下來家庭的空間造成個案一種焦慮不安的感覺,為逃避這種感覺,個體會進行破壞這種感覺的行動,因威脅來自父母,所以目標對象就是父母,行動剛開始是敵對,接下來以冷漠應之,而最後無計可施時,是以逃離家庭為最後一道防線,但是個案在真正面臨逃家的抉擇時,出現孤獨無助的痛苦,感受到追逐自由中必須承受的又是另一種新的痛苦經驗,於是又重回避之猶不及的家中,使得個案內心陷於兩極如漩渦般的衝突,而難以自拔。

 

五、輔導策略

(一)使用無條件尊重,讓個案情緒完全喧洩。

(二)從”逃避自由”觀點剖析個案心情。

(三)與家長進行溝通。

 

六、輔導過程

(輔導前言:因筆者是個案的導師,8/31註冊當天,個案父親來電話,說明個案在暑假中發生的事,及最近怪怪的,希望筆者能給予孩子輔導。)

(一)第一次晤談(時間:1998 / 9 / 3 pm12:30->1:10)

1.這天找來個案,告知個案父親前幾天有跟輔導員電話聯絡過,個案表示父親有告訴他,輔導員希望個案能把最近的生活說說看。

2.個案談及暑假謊騙父親學校射擊隊集訓二全天事,是怕父親不同意他下午到電腦教室去,另外補習班沒參與考試,只是純粹不想考而已,非父親所想那麼嚴重,輔導員以無條件尊重來尊重個案的想法和感受,並適時反映個案的內心感受,使得個案感覺到輔導員很能感受到他的苦楚,於是個案很快的放鬆自己,進入深一層的談話- - - 。

3.個案述及父母對他的嘮叨不停,口語表情是煩躁無奈,個案表示因應之道是不理他們,只希望自己快速逃離現場,並表示已將近一個月不主動和父母講話。

談及家中電話父母把關嚴謹一事,個案以憤怒焦慮的情緒說:

”只要電話鈴一響,我就心驚膽跳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好都不是我的電話!”

(輔導員順著個案的情緒以同理心,及無條件的尊重,讓個案把內心的想法與苦楚表達出來。)

4.個案談及放學徘徊於離家--不離家之間的徬徨,直說:”心裏很難過!很痛苦!”

(輔導員以佛洛姆—逃避自由的觀點,讀出個案內心的痛苦掙扎點,個案連連點頭,表示他的內心就是處於此種衝突交戰。隨著輔導員的分析說明,個案內心的衝突似乎一直在舒緩中,個案的談話就不再這麼激動、憤慨、難過,並表示心裡舒服多了。)

5.個案心情平復許多之後,告訴輔導員:”覺得自己好像茫茫然,沒有方向!”

(輔導員分析個案這段日子以來,心力完全投注在掙扎、不滿、敵對中,當這些情緒緩和或解除後,頓時心中沒有方向可循會呈現茫然的感覺,建議個案能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這種茫然的感覺當會改善,請個案很輕鬆的避上眼睛,去體會輔導員跟他的建議,個案隨輔導員的引導,閉上眼睛,去構思自己的方向目標,數分鐘後,個案張開眼睛,表示已不再茫然。)

6.輔導員問及個案今天的談話是否需要輔導員和父親溝通,個案表示:”需要!”

輔導員:”你需要透過我跟爸爸講什麼?”

個案:”請他們不要再來煩我了!”

- - - - - -

 

(二)9 / 3 pm 2:10->2:30  與個案家長王先生電話聯繫

輔導員與個案家長談話程序如下:

1.問及家長近來和個案相處情形。(核對資料)

家長覺得自己一直對個案諄諄告誡,個案似乎講不聽,並且不大理會他。

2.告知家長,中午已跟個案進行談話,並且把個案目前在家緊繃的心情及想離家的事告知。

家長開始緊張。

3.輔導員以同理心告知家長,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出於一片用心良苦,但是給予太多,孩子沒有喘息的空間,反而達不到效果。說實在的,我們要叮嚀告誡的事,孩子心裡都很清楚,接下來只是做的問題,況且要做更需要「時間」,是急不來的!

家長沒主張,希望輔導員給與建議!

輔導員建議家長:”先讓自己緊繃的心情放輕鬆!當孩子回去時,這陣子談及的話就不要重覆,給與孩子無條件的尊重,多去關心孩子的心情。”

家長接受建議。

(三)第二次晤談(時間:9 / 5 am8:30->9:00)

下列是一段談話- - -

個案表示:「那天之後,爸爸媽媽對我很好,尤其是父親會邀我把不愉快的心事傾吐出來。現在雖然和父母關係改善,但是一想到前一陣子不想回家的情景,心裡還是會難過。」

輔導員:「是否還無法原諒爸爸?」

個案點頭。

輔導員:「我們重新來看爸爸這個人好嗎?」

個案點頭。

輔導員:「在老師還沒與爸爸溝通以前,你們幾乎不講話?」

個案點頭說:「是。」

輔導員:「所以你們只能憑自己的想法去想對方,爸爸也不知你要什麼?更不知你在想什麼?只是一味的想去關心你,或提醒你,但是你只是煩的不想理他,這時他更覺得你聽不懂他講的道理,所以他會更不勝其煩的表達他的看法,如此循環不已,大家都過得很辛苦。後來藉由老師的溝通,爸爸瞭解了你的想法和感受,立即做了改變,如今你也深深的感受到父母對你的好,從這角度去看父親,是否能釋懷呢?」

個案難過之情很快消退,表示不再有難過的感覺。

 

七、追蹤觀察

9/11  個案家長來電話,主要談及

(1)問個案自9/3以來,在學校表現如何?

輔導員回答:從日常表現及個案這週的週記內容,感覺到的是「平穩踏實」。

(2)家長表示自9/3以來個案在家表現平順,並且與家人相處和諧。

(3)家長感謝輔導員對個案的輔導。

 

八、討論

1.此輔導案例是在無條件的尊重下進行:
無條件的尊重,提供支持,能使個案放下防衛,自然喧洩情緒,過程中輔導員就如鏡子般,反映個案的心情感受,因此輔導過程進行的相當順利。而難度比較高的地方是,當個案描述到內心徬徨,陷於兩極交戰時,輔導員進入深度同理,用佛洛姆—逃避自由剖析,讓個案內心衝突搬上台面,不再是黑箱運作,也使個案非理性的情緒轉為理性,對於平穩個案情緒,助益頗大。

2.協助個案解決現實面的困境,可以縮短輔導歷程:
這個案例引起個案最大的衝突點是來自家長,於是若能改變家長的態度,輔導個案的成功率,將很容易掌握。
因此輔導員在第一次晤談時,除舒緩個案情緒,還使用電話與家長溝通,徵得家長的認同---願意改變自己的做法,使得當天,個案回到家,立即感受到長久以來不曾感受到”家的溫馨、父母的慈愛”,於是心態轉變,去接受父母。但是前面徬徨於離家抉擇的內心煎熬的痛苦經驗,在內心世界仍揮之不去,輔導者於第二次晤談時,使用理性分析,帶引個案重新去看待父親,此時個案才完全的從此事件中跳脫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宜靜 的頭像
    林宜靜

    喚醒-與-覺知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