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失落

輔導理念: 為學生找出一條生路

作者:林宜靜(1998/10/10)


課堂上→為學生找出一條學習之路


    在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對某些學科的失落感,學科因各人背景差異而有所不同,筆者是數學教師,見到許多學子對數學科目感到無能為力,但是又要面對這一科目,因此每次上課時,都要面臨著上課態度的抉擇考驗。

    學科失落在校園相當普遍,成因大都與學習過程的態度、價值觀、不良經驗或環境因素有關,當學生因這些因素造成該科低成就時,在學習過程大都會產生害怕、焦慮、無助、逃避、冷漠等情緒與態度,以致該科要進步確實有困難。

    基本上,學習任何科目,對學科產生情緒障礙就無法坦開心胸做學習,因此對這群失落的孩子,在課堂上,筆者常會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給他們認知,並重覆做正面鼓勵或遊說學生「數學成績不好,並不代表數學潛能低!」「當你開始去重視去用心時,就是給自己重生的機會!」「當你相信自己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不一樣!」
    在上課過程,重視觀念的引導、重覆、比較、分類,隨時給予基礎不好的學生整體的概念,數學「重生」的機會在隨時產生,並適時以正向語言導引學生,希望他們能對數學重新開始,只要願意就有機會改變。

    鼓勵學生提問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觀念都該提出澄清,因為許多的問題就是卡在這一微不足到的觀念上,只要懂了就是一串觀念的疏通,後面的學習路就更通暢!在過程我發現希望獲得到改變的學生跟著這理念去做,根據半學年的觀察,有許多的進步如直線在爬升,也同時見到他們的人格亦隨之成長,因為從中他們學會去開放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案例一)
    曾經遇到一個個案,只要上數學課就趴在桌上睡覺,請他起來,不一會兒又睡著了,作業不交考試不考,他告訴我,在他小學四五年級時就已經決定放棄數學了,原因是,小學的時候,父親會告訴他「數學有問題要去問他!」,問題是,每次去問父親數學問題,若聽不懂就會被強烈斥責「很笨!」再招來一陣打罵,因此數學形成了他在小學學習階段的最大惡夢。

    其實這個個案,真正厭惡的是父親的教導方式,而不是數學,但是每次的刺激情境皆是(數學 +處罰 ),久而久之,個案只要碰觸數學,就會有被處罰的厭惡情緒產生,個案聽了我對他的分析,能認同與接受,接下來我試著用肌肉鬆弛法解除他在過去情境中對數學的焦慮,雖然後來上課在態度上有改善並且保持一段時間上課不睡覺,但是畢竟數學基礎已斷了五六年,上課的挫折感仍很重,再加上其它心理因素,他還是選擇放棄數學。

(案例二)

另一案例,在某班高三數學的課堂上,當我從別的單元復習到三角函數的單元時,他突然會覺得頭昏,而且聽不懂我介紹的任何三角公式,但是前一單元卻不會有這種現象。這時我問他「是不是過去最害怕的是三角函數?因為你覺得它很難!」該生頻頻點頭,接著我告訴該生,可能是對這單元太焦慮而引發的生理反應,這種現象若不解除,日後當再遇到類同情境就會再有類同反應產生,如此會影響到學習狀況,甚至潛能的展現受到阻礙。

    該生問我如何是好,我引導他做練習肌肉鬆弛,把對三角函數的焦慮害怕能量釋放出來,當焦慮解除後,接著上課時,他告訴我:「頭不昏了!也可以聽懂了!」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不良情緒是截斷學習的主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宜靜 的頭像
    林宜靜

    喚醒-與-覺知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