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潛意識---會心心理實驗室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精神分析學派-4.自我防衛機轉

當自我受到原我和超我的威脅而引起緊張或焦慮時,緊張和焦慮將無意識地激發一系列的防衛機制,用以保護自我,延緩或消除緊張或焦慮。所以,自我防衛療法是自我用來應付原我和超我壓力的手段。 

積極防衛

消極防衛

是指運用有關的防衛方法來維持心理平衡,而不表現出適應不良的行為。

是指在不適當的時機,不適應地應用有關防衛方法,使自己在內心安寧方面或與他人交往方面造成不和諧,從而表現出不良的行為。

是一種對心理障礙的處理策略。

是一種心理障礙。

在臨床治療上,治療者可以在自我防衛的機轉上,得到明確指引,了解患者所做的防衛功能,要保護的是什麼?
透過這種指引,治療者可以很輕易去發現患者問題所在,而直接深入個案的問題,把隱藏的問題呈現出來。
在另一方面,治療者可以透過自我防衛的教育,指導患者採用比較好的防衛技術去取代那些不恰當的防衛行為。
引領患者恢復正常的活動和人際關係。

(資料整理自-方永來-心理學大師彙編精華) 

 

防衛機轉

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潛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退化情感regression

1.壓抑潛抑repression:
「壓抑」指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

   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或慾望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
   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
  
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性遺忘(不是否認事實),有時表現為口誤筆誤。
  
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慾望還是有可能會無意識的影響人類的行為。

2. 否定denial:
  指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
  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制。
  意志薄弱而知識結構又單純的人,常會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認機制。

3. 退化情感regression: 也稱為倒退退行
   
當人感受到嚴重挫折時,放棄成人的方式不用,
    而退到困難較少、較安全的時期——兒童時期,
   
使用原先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困難和滿足自己的慾望。
    完全放棄努力,讓自己恢復對別人的依賴,從而徹底逃避成人的責任。
   
而臨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見這種退行行為。
    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

自騙性防衛機制: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包括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
隔離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distortion)。

4.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也稱反向,或者矯枉過正,指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所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動
    
因為真實意識表現出來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

5.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稱文飾,指無意識地用一種通過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上站不住腳的理由
    
為其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      
    合理化有三種表現:
      (1)
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
      (2)
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
      (3)
推諉(projection),此種自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
           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待其過錯。
     
三者均是掩蓋(取代)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6. 抵消undoing:
   是指以象徵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
   以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種心理防衛術。
  
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惡感、內疚感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7.隔離isolation:
   將部分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此處所講的部分事實,乃是指整個事情中的一部分,
   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感覺部分

8.理想化idealization:
   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
  
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這種保護機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理想化是幻想的表現之一,
   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做過高的評價,以獲得安全感的現象。

9.歪曲distortion:
   是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屬於精神病性的心理防衛機制。
   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
   
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頑固地認為配偶對其不貞。
   
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裡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
   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攻擊性防衛機制轉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10.轉移displacement:
    在一種情境下是危險的情感或行動轉移到另一個較為安全的情境下釋放出來。
    通常是把對強者的情緒、慾望轉移到弱者身上。

11. 投射projection:
      也稱外射,是主觀的將屬於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
     
賦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責任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從而得到一種解脫。
     
它包括嚴重的偏見、因為猜疑而拒絕與人親熱、對外界危險過分警覺。

    攝入(英文術語Introjection):或稱內向投射,與投射作用相反。
     
指廣泛地、毫無選擇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將它們變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由於攝入作用,有時候人們愛和恨的對象被象徵地變成了自我的組成部分。
     
如當人們失去他們所喜愛的人時,常會模仿他們所失去人的特點,
     
使這些人的舉動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現,以慰藉內心因喪失所愛而產生的痛苦。
     
相反,對外界社會和他人的不滿,在極端情況下變成恨自己因而自殺。
     
內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現,他們常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點來減輕對死者的內疚感。
     
內投射或仿同的對象,常是所愛,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

代替性防衛機制幻想fantasy)、補償compensation)。

12.幻想fantasy:
   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為無力實際處理問題,就利用幻想的方法,
  
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困難,使自己存在於幻想世界,
   以獲得心理平衡,這也是思考上退行作用的表現。

13.補償compensation:
   指個人因心身某個方面有缺陷不能達到某種目標時,
  
有意識地採取其他能夠獲取成功的活動,
   來代償某種能力缺陷而彌補因失敗造成的自卑感。

建設性防衛機制認同identification)、升華sublimation)、幽默(Humor)

14.認同identification:
    是指一種無意識的,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或順從另外一個,一般是自己敬愛和尊崇的人,
     
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傾向,以對方之長歸為已有,作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去表達,
     
以此吸收他人的優點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納等方面的感受,掩護自己的短處。
     
一般說來仿同的動機是愛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是兒童早年的心理防禦機制,是未成熟的心理活動。

 15.升華sublimation:
     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慾望,另闢蹊徑用,
     
以符合社會認同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並得到本能性滿足。
     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泄。

 16.幽默(Humor):
   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
  
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
  
在人類的幽默表現(如笑話)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
   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析學派-3.生死本能、人格發展

 

佛洛德認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類兩大基本本能。

生死本能

生之本能

死之本能

詮釋

產生多種多樣的機體本能,包括性愛本能,為數很多,最初互不依賴在較晚期才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綜合体。

每一種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個別器官得到享受,它們結合起來,起著保存種族生存的力量。

死亡本能又被稱為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無機狀態)的衝動。

死亡本能,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

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利比多

達那多斯

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利比多”,它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指向於生命的生長和增進。

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達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表現為求死的欲望。

建設性

破壞性

生本能,它富於建設性,它的“目標就在於不斷建立更大的統一體,並極力地維護它們——簡而言之,是親合”。

死本能,它富於破壞性,“目標是取消聯結,故而帶來毀滅”,“它的最終目標是使勃勃生機變成無機狀態”。

愛欲本能

破壞本能

後期佛洛德將本能分為愛欲本能和破壞本能兩種。

愛欲本能的目的是維護生命,企圖將越來越多的有生命的物質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所以它又可稱為生的本能;而破壞本能與愛欲本能相反,是想毀滅生命,讓有生命的一切退回到無機物狀態,所以它又被稱為死的本能。

Libido

在整個心理活動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慾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慾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稱為“Libido”。

Libido能夠給人的全部活動,本能和慾望提供力量。
Libido的基本概念開始,佛洛伊德把人類的一切生活活動都認為與Libido的性慾有關,

所以推斷幼兒要求別人向他表示親善和体貼‧及依偎別人的行為,理解為狹義的“性行為”表現,
同時借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的故事去解釋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男孩會戀母仇父,女孩會戀父仇母。

 

佛洛德認為,世界本來是無機的,生物的出現就是因為世界發生了變化,
世界環境的變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說有了生的本能,
但明顯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體中形成的,真正先天存在的是無機的本性,死本能就是把人帶向無機的,所以,生物的目標就是向死前進,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

佛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樂原則》提出了人類「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理論。
他認為人有掙扎求生存和性的本能,即生本能,
也有想自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即死本能。
兩種本能一體兩面,互為表裡。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提出的一個理論:最初人有三種性別,即男性、女性以及男女混合性。
在原始人身上每一樣東西都是雙重的:有四隻手、四條腿、兩張臉、兩個生殖器,其它部分也是如此。
後來宙斯決定把人劈成兩半。由於每一半都十分嚮往另一半,
於是它們就聚合在一起,相互間拼命地揮動著手臂,仍然渴望長成一個人。

佛洛德由此獲得啟示,認為這一說法也許是用類似神話的語言表達了一種可能的情況;
他作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生物體在獲得生命的那一刻被撕成許多微小的碎塊,

而這些碎塊從此就一直竭力想通過性本能(即愛欲本能)重新聚合起來;
生物體的這些零星的碎片以這種方式獲得了成為多細胞生物的條件,
而最後則以最高度集中的形式把要求聚合的本能傳遞給生殖細胞。
(佛洛德:超越唯樂原則,佛洛德後期著作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p.64

如果這一假設也是可以成立的,那麼,愛欲確實是一種本能。
因為生物體曾經是統一體,後來被分離了,現在力求重新聯合,而愛欲則體現了這一趨向。

 

人格發展理論---精神分析學派 

「力比多是一種心理物理能,這一種能量的變化可以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發生,也可以在進入催眠的狀態下發生,也可以在人類産生頓悟的狀態下發生,所以在正常的意識狀態之下它也可能會發生。 
如果我們把人體的這一種能量轉化的現象,都稱之爲力比多的反應的話,那氣功的練習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反應,和宗教活動中的靈異反應,其實都可以視爲力比多反應的一種。」  
參考資料:方永來「力比多之修練-第四章 如何去了解力比多」

 

研究原我的方法 

(1)自由聯想 (2) 夢的解析:1/ 凝縮 2/ 轉移 3/ 戲劇化 4/ 潤飾 
(3)
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失誤和口誤  (4) 幽默
 

 

人格的發展 

 

(1)口腔期(0~1.5)

(2)肛門期(1.5~3)

(3)性蕾期(3~5)

 

 

性感區

唇和舌
諸如吸吮、觸咬、吞咽

肛門和大腸

生殖器區域

 

 

快樂原則條件下

1.第一年

乳房滿足幼兒「 營養需要和快樂需要」

2.第二年: 口唇受虐待階段

1.体驗糞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種快感。

2.幼兒採用「保存」和「驅逐」來對抗父母。

1.男性性器階段

母親是自己快樂的目標,

戀母仇父情結。

2.由父母態度,產生閹割情節:

(1) 外傷事情(2) 慢性態度

1.女性性器階段

戀父仇母的情結

2.情結被破除

(1)女性的虛榮性

(2)女性的嫉妒性

 

人格影響

1.與口腔有關的生活,如:吃的多、吸煙多,說話多。

2.日後成為政治家、教授、長舌婦、律師、演員等人格特徵。

1.肛門保護型:一般表現為整潔、小氣,做事有條理。

2.肛門驅逐型:一般表現為不潔淨、大方,做事缺乏條理。

男性人格:
做事不考慮後果,非常自負,過高的評價自己性器的價值,

力圖証明他是一個真正男子漢

女性人格:
(出現受阻女性綜合症),力求多方面都優于男子,尋找典型男性職業,對譴責詆毀男人很感興趣。

 

 

(4)潛伏期(5歲至青春期前) 
此個階段很長,期間沒有明顯的性發展表現。
這個階段的特色,是兒童失去對與性相聯繫的活動興趣,而把他們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
例如學校的課業,良好的習慣,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中,沒有表現,故稱之為潛伏期。 

(5)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
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門期和性蕾期三個階段稱為前性階段
在此階段,性活動是由自發性慾所引起的,孩子們一直追求的是肉體的愉快
但青春期後,產生了第二次性慾衝動,這種生理的驅力使孩子感到這種衝動的作用。
佛洛伊德認為這個時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過性高潮才會滿足
而且
Libido開始投射于所愛的事業上,人們開始產生性愛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析學派-2.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個組成部份,這個結構的假設,是佛洛伊德對早期提出的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的修正。

他認為這三個我是由意識和無意識活動的機制下,在Libido發展的關係中形成起來。

三我

超我

自我

原我

定義

來自社會環境中經由獎勵與懲罰的歷程而建立,是傳統道德及規範的代表。父母的道德標準會內射成超我的次系統叫「理想自我ego-ideal」,良心透過讓個人感到自豪或罪惡來獎勵或處罰他。

人格結構的表層,只是部份意識而已。

自我處于原我和外部世界之間,是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的居間者。

調節著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所存在的衝突

 

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

是由遺傳的本能習得的慾望所組成,肉体是他的能量泉源。

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器,

是無組織的,似一團混沌本能和一口慾望沸騰的大口鍋。

遵循原則

兒童在與父母的接觸中,通過心力內投或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祖先的社會道德等變成為自己的東西。

根據外部世界的需求來行事,

遵從現實原則藉著次級歷程及現實考驗而運作。

原我與無意識相一致,包括性欲和攻擊本能,也包括無價值判斷,追求即時滿足和緩解緊張,它服從快樂原則

遵循原則

詮釋

超我的功能有三個:
1.抑制本我,不被社會接受的衝動特別是性及攻擊等。
2.勸自我向善
3.努力表現成熟卓越

1.現實原則阻止緊張的解除,一直到發現能夠滿足需求的適宜對象為止。

2.次級歷程---所經歷的歷程,原始歷程比較虛幻,次級歷程比較實在的思考,它是屬於較高的智力作用。

3.現實考驗藉次級歷程,自我建立一種既滿足歷程,且用一些實際的行動,考驗其是否能夠成功。

通過反射作用、願望滿足兩種方法來滿足肉體需要。

1.反射作用是對煩惱起源的自動反應。

2.願望滿足─能激發起一種滿足需要的物體或事件中的意像。

比對交流分析

P-父母

A-成人

C-兒童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析學派-1.心理三系統

心理三系統

意識系統

下意識系統

無意識系統

是整個心理系統中

一種浮面水平

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之間的一個邊緣部份。

深層部份

詮釋

人能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的心理部份。

人的注意集中點上的心理過程都是意識的。

存著無意識的衝動,慾望和感情等,但它們可以很容易轉移到意識系統中。

是人的生物本能、慾望。

有強烈的心理能量。
當社會標準不同,得不到滿足,就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

主要功能

從人的心理能量活動中把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或慾望排除掉。

執行著檢查者的作用。

在本能朝向意識的道路上,建築了防禦線。

考慮到本能,但又不允許充滿強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滲透到意識中去。

那些被壓抑和被排除的本能,會借助防衛機制的偽裝形式闖關。

它們會為自己尋找出路,只是不被本人意識到。

但並沒有消除,而是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追求滿足。

潛意識系統的過程不受客觀現實調整,而是由自己本身來決定的。

它服從享樂和不滿的原則,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得到滿足。

備註

外部世界供給撿查者以宗教、道德標準、社會規範、戒條,以便檢查者借助他們,來防止無意識內容滲透到意識領域。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潛意識會心心理學讀書會簡介

地點:桃園中華阿逸多學會週四晚上讀書會

導讀:林宜靜、陳創義

林宜靜學經歷:
一、教師資歷:高職教師退休,具有高中職數學教師、輔導教師資格。
二、學歷: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學士、台北科技大學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輔導教師學分班結業。         

三、研究與著作:
(一)放鬆輔導研究專文 http://cyclyg.myweb.hinet.net/
(二)個案輔導研究 http://cyclyg.myweb.hinet.net/
(三)碩士論名稱:
           放鬆訓練融入青少年生活壓力輔導之行動研究-以高職學生為例

緣起:

本課程在開發參與學員之潛能,統整身心靈,讓個體更趨完整性,
把人做好,把幸福人生得到,
走向人生頂點,共同走向全人開發。

因體悟人生過程有許多的阻礙來自於內在的不成熟,以及過往不良生活經驗累積,
錯誤價值認知,有鑑於此,希望藉此讀書會,協助有心成長的人士,
而發起"心理學大師精華彙編"導讀讀書會。

導讀方永來先生著作"心理學大師精華彙編",讀書會將依據各心理學派選取主題精華,
深入探究,統整身心靈。
參與學員將在課程活動中,透過會心團體探究相關議題,
大家於團體動力的過程,比對自己的生活背景,觸發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檔案,
因探究而釋放出來,過程以氣功練習輔佐負能量轉向正能量

身心靈統整是人生大事,每一個體都希望完整的走完這一生,
而統整人生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本讀書會將透過不同學派之心理學大師學術精華,
來比對反映大家的生命經歷,拾回曾經遺失的生命能量,期待大家共同努力,
一起讀完這一本書。

歡迎一起來開創更美好未來!!!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