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 固著的衝突模式

 輔導理念:精神分析、次元空間運作處理法、建立人生藍圖 

作者、輔導員:林宜靜 

 

引言:
 

        認知心理學家 Back 在其臨床研究中發現:個體在引發情緒反應前,總是在腦海中出現一些「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ought) 。這種思考是以一種像「電報語言」那麼精緻的內在訊息形式出現,它可能是語文的、視覺影像的、通常是具體精緻的。個體對這些內在訊號通常會毫不遲疑的全盤接受。不幸的是這種思考通常是比其他形式的思考具有更多對現實的扭曲,個體的情緒反應,通常就是這種思考所誘發的。 

    本案例在說明個案小章頻繁的衝突與聚眾打架運作模式,其實一直在延續過去經驗的處理模式,這一問題帶給小章相當大的困擾與麻煩。於是輔導員與其訪談過程,試圖在尋找小章引發衝突前及當下的思考訊息,發現他在每次事件引發之前及當下,腦海中都會出現相同語言或影像。後來輔導員透過潛意識輔導,瓦解小章此潛浮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固著檔案,之後,小章的心境與人格特質卻得到很好的轉變。 

  據個案描述他在每衝突要引發的當下,腦中的想法與影像是「我覺得我可以處理」「力量不夠,找朋友來解決就可以。」「比拳頭」。接著就毫不猶豫去執行當下的內在訊息。雖然過去經驗告訴他,每次打架的結果,被校規或法律懲罰的機率很高,打架前也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妥,但是他還是去做了。 

    小章的行為模式是透過「自動化思考」而來的,此思考模式一直重複讓小章「只要遇到類同情境,就毫不猶豫進入此運作流程。」。這是一個固著自動化思考模式,已經形成個體行為運作的程式「自動化行為」。因此提出假設「若能將此程式檔瓦解,個體的行為將不再受到此程式的侵擾。」 

    本案例的操作工具有精神分析、次元空間與佛法般若,主架構是次元空間理念,因此稱為次元空間處理法。
    其中精神分析與次元空間理念可以協助個體快速進入事件時空、感受當時情境、看清事實進入察覺。當進入事件時空(檔案事件),再從佛法般若引導一正一反的思維,使個體當下產生
能量撞擊進而轉空,則當下固著思維就瓦解,再進入高一層的次元空間。如是重複運作,直至個體穩定。通常個案處理只要進入四次元空間運作,問題就能得到解除。 

    透過上述操作,個案的改變如下:本案例在處理之前,個案很容易意氣用事,常為朋友之事與他人起衝突。經過這次處理後,筆者經過半年觀察,發現個案變得沈著穩重,尤其能全力為自己前途用功努力,以往衝突暴力相向的狀況不再發生。半年後,個案表示目前的朋友跟半年以前的朋友已經截然不同,現在的朋友大都是穩定肯為自己前途努力的,自己也不再像以往那麼衝動好鬥!
 

    本案例顯現,人們許多困擾又無法改變的習慣,是因為內在有一固著的程式「自動化思考」,導致個案只要面對類同情境問題,就是跳入過去經驗的運作。無法跳脫過去應對模式去理性處理問題,帶給人們的問題就是看不清事實、麻煩困擾叢生、重複得到教訓、歷史卻無法改變的一直重演。當事人內心雖然知道不對,但是還是用這一套模式去處理問題。次元空間處理法是筆者根據方永來老師在佛法菁英中所提的理念,套用在心理治療的處理工具,是很好破除過去固著自動化思維的處理工具。

  

 

實證案例:破解 固著的衝突模式 

輔導員:林宜靜

(小章是個案化名) 


個案基本資料:高三    小章   2002/11/2712501320 

一、困擾問題:
對於打架事件明知故犯。
 

 

二、蒐集資料:
1.
個案最近在校園中參與打架事件。事後又雙方各找校外人士準備鬥毆,幸好被制止。
2.
個案認為自己平日是非還明,但是在衝突的節骨眼,明知這樣衝動下去會產生什麼後果,但是還是進入腦袋空白而且沒有感覺的狀況下去打架 。導致每次事後,都覺得很後悔。更何況每一次打架的主事者都不是自己,卻是自己捲入最深、受懲罰最大。
3.
個案在衝突發生當下的想法與影像是「我覺得我可以處理」「力量不夠,找朋友來解決就可以。」 「比拳頭」
這些內在語言都一直是過去(國一)至今(高三)的想法。

4.
個案參與打架史:自國中以來打架數次頻繁,但是結果大都好的少、壞的多。高中 偶爾為朋友之事引發小衝突,而大case共有兩次聚眾打架,高一暑假一次進入警局,現在是第二次,事情都鬧得相當大。
 

 

三、診斷分析
1.
個案應對衝突事件只有一套處理模式→「比拳頭」,而且自己也很納悶→「明知故犯」,但是卻無法改變。這就是一種固著的自動化 思考模式,只要遇到類同衝突情境就很容易進入,甚至毫無選擇的去執行當下內在訊息。
(個案認同輔導員說法)
2.
破解之道就是去除這一固著的自動化打架思考程式,個案就不易處在僵化的應變狀態 ,或受到這一程式流程的控制。
3.
這一自動化的打架程式檔案是隱藏在個案的潛意識中,只要讓這一程式呈現意識並且瓦解之,這一程式就不再干擾個案。
4.處理工具是次元空間處理法。(個案願意嘗試)

 

四、輔導過程 

    以下是輔導員引導個案進入禪觀的引導過程,試圖進入個體的過去生活經驗,瓦解個體當時的情緒、衝突、矛盾、評鑑。

    本案例的操作工具有精神分析、次元空間與佛法般若。
其中精神分析與次元空間理念可以協助個體快速進入事件時空、感受當時情境、看清事實進入察覺。當進入事件時空(檔案事件),再從佛法般若引導一正一反的思維,使個體當下產生
能量撞擊進而轉空,則當下固著思維就得瓦解,爾後再進入高一層的次元空間。如是重複運作,直至個體穩定。

1.
點狀思維(0次元空間)
觀想這一生,每次發生打架事件的時空點就是滯流點。
個案現象場:過去打架經驗一一呈現,心情開始錯綜複雜…。
2.
動線連接(1次元空間)
觀想用動線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網子。
個案很快的辦到。
3.
面的思維(2次元空間)
觀想網上的滯流點上,都有一個我,每一個我都想著「這樣,好?還是不好?…」
個案的現象場:很快速的從身體頭部散出灰黑陰寒之氣…
個案同時表示「事情已發生,也看到自己每一次的後果…,玩溺,不想玩了…,烏氣散了些,看到一次次老師給予機會及原諒…,心情…想哭……,期待自己得到轉變…。」
過一會兒,個案說「再看看那些事件,已經被擦掉了,沒有了…。
4.
立體思維(3次元空間)
在每一平面上下,想著「滿意?不滿意?」
個案表示「不滿意…」
過一會兒,能量場穩定下來,
個案說「輕鬆多了!空間變大,腦容量變大。」
5.
設立人生目標(4次元空間)
輔導員要個案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個案表示「不知道要追求什麼?但不想未來沒事做!」
輔導員「譬如未來的職業、幸福的家…」
當輔導員提及幸福的家,個案立即說「我要 我要…」
於是個案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標,很快的接受輔導員引導去觀照自己人生未來藍圖於體外,滿意後自行儲存於體內,爾後開心離去。

 

五、追蹤觀察

(一)2002/12/4/中午12151225  訪談個案內容如下
 

項目

11/27處理之前

11/27處理之後至12/4

每天搭捷運的一幕

人多擁擠吵雜
→就很煩
→去大聲制止 叫「安靜」

人多擁擠吵雜
→不煩也不叫
→可以自己安定 及轉移焦點

別人來找個案助陣

就去 瞎起鬨

能自制

對於過去打架事件

想起很清楚  也很不舒服

想不起來

在家與姐姐關係

在家事情沒做好,就被姐姐唸得很煩,但是自己卻沒有動力去做任何的改變,總找藉口推三阻四的,所以始終被唸…被唸…。

一被說,就立即改進,現在姐姐也不唸了,心也不煩了。

 

(二)輔導員對個案的半年追蹤觀察:(2003/5月)

本案例在處理之前,個案很容易意氣用事,常為朋友之事與他人起衝突。經過這次(2002/11/27)處理後,筆者經過半年觀察,發現個案變得沈著穩重,尤其能全力為自己前途用功努力,以往衝突暴力相向的狀況不再發生。半年後,個案表示目前的朋友跟半年以前的朋友已經截然不同,現在的朋友大都是穩定肯為自己前途努力的,自己也不再像以往那麼衝動好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宜靜 的頭像
    林宜靜

    喚醒-與-覺知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