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治療 與 潛意識輔導
作者:林宜靜(2004年7月)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作者發展存在治療與潛意識輔導的實務歷程,歸納失落造成個體身心靈症狀與潛意識能量變化歷程 ,輔導策略採用認知學、理情療法、存在治療、及禪的思維,使個體精神能量由潛意識空間回歸個體,對生活產生新動力與目摽。
前言
本文「存在治療應用於潛意識處理」初稿在1998年完成,於2003年8月編修。 本文強調意義治療法在潛意識空間的功能,不僅能喚起個體精神能量回歸意識空間,更可以讓個體更篤定為自己負責。案例的選取是從我所撰寫個案研究篇,選取具有存在治療典範案例。
1997、1998兩年我失落於群體中,後來透過理情分析與存在理念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本篇專文 貳、存在的體驗一文有紀錄) ,經過這番釐清,才恍然大悟願意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做相同的事,就是輔導與撰寫個案研究,並且企圖從研究觀察中找出生命的規則。能夠如此堅持的走到現在,完全出自存在的意義「愛與責任」。也許因為 我經歷了多次的失落,也從失落谷底來回走了多次,因此對於生活周遭失落案例的察覺性就顯得相當敏感。
在學校教書,讓我有許多機會對學生進行觀察輔導 !存在治療是我常用的輔導策略,也是 個體能快速產生自發性的方法。大家在看本文時,可以由網頁左側目錄去尋找您要看的主題,若對理論不感興趣者,歡迎從實證案例去看故事中的當事人,如何走出自己的生之路來,相信您會得到啟思!
若要更深入瞭解存在治療運用於潛意識處理,建議讀者們除了閱讀本篇「存在治療應用於潛意識處理」,另外在「矛盾治療法應用於潛意識處理」一文,其中我也運用許多存在治療觀念去協助個案在一次諮商中完成。 由這二篇專文,可以更清楚睽得一正(意義治療)一反(矛盾治療)存在治療的處理全貌。
我在處理案例,著重於個體精神能量在潛意識與意識空間的進出,諮商能否達到成效這是一大觀察指標。所以如何控制導引精神能量進出潛意識,除了認知導引與淺度催眠巧妙運用外,佛法中觀般若的能量操作也佔了極重要的地位。但是本專文討論的主題,還沒有涉入佛法部分。2002年,我已經將相關中觀般若應用於心理治療的實證案例完成,但是其它相關理論部分還沒有時間去整理,有興趣的讀者敬請靜待。
壹、存在治療 與 短期諮商
一、簡述存在治療的歷史源流
「存在主義」是從法語existentialisme翻譯過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存在哲學領域裡,雅斯培就曾經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存在哲學」,海德格的哲學也時而被稱為「存在的哲學」,後來法蘭克將存在哲學的思想融入精神醫學中,於1930年形成了義意治療學的幾個重要概念,奠定了存在主義在心理治療上的地位和價值。
可是戰後,「存在主義」一詞,卻突然具爆發性的開始流行,究竟是誰最先用它,難以考證,但是使這名詞開始傳遍世界的第一人是沙特,他在1945年以「存在主義是不是人文主義?」為題舉行演講,這次演講詞於第二年以「存在主義就是人文主義」的標題印成小冊子出版,戰爭結束後,英譯版也在美國出版。
後期馬斯洛、羅傑士就是根據「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基礎上,發展了人文主義的心理學。到後期完形學派的巴爾斯也結合許多存在哲學思想,發展出獨特的治療方式。因此,存在哲學對後世的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因人文主義治療與完形學派治療皆由存在哲學發展出來,因此這二種學派應可以納入存在治療的範疇裡。因此, 本篇專文我也巧妙運用這兩個學派理念於諮商輔導過程,同時將其歸納入存在治療的一部份。
二、文獻蒐集
(文獻探討 參考資料:方永來彙編之 心理學大師菁華)
一、賓斯萬格之存在意識
(一)存在意識
1.人應該對自己的存在負完全的責任。自己決定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2.世界本質就是人們存在的全體。人們不可能離開世界而存在,也不可能脫離自己而存在於世界之中。
3.人們能夠實現存在的所有可能性,也就是實現真正的存在是人們生存的目標。
4.一但允許別人支配自己或屈服於環境的壓力下,人們的存在就變的不真實。
(二)存在方式
1.單一方式:只為自己一人而活。
2.雙重方式:兩人相愛。
3.匿名方式:失落於人群中。
(三)變化
變化的發生對於人類發展來說是同等重要。
即某事的發生較之人在某一時刻狀態更為重要。當存在改變時某些事物變得更多更好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
二、雅斯培之三種存在方式
1.客觀存在
客觀存在是指我們透過觀察所認識的客觀世界。
人們首先是在各種各樣的時空個體中,從事各門科學研究這就是把握存在。然而科學只是不過分的把握真正存在的東西,卻得不到統一完整的世界圖景。唯有窺測世界存在的哲學,才能超越各門科學的界線。
2.自我存在
指一個人的個體存在,或意識到我們的自我、我們的矛盾、我們的願望、期望。
愛、共存、交往、畏懼、自我神話等,都是進入自我存在,意識到自我本質的形式。通過飛躍,我們才能脫離感性事務的時空世界,進入自我存在之真實世界。
在自我存在階段,有自身也有環境、有艱苦也有奮鬥、有快樂有痛苦、有精疲力竭有逆來順受、有恐懼也有希望,但不能自滿自足。
3.自在存在
自在存在指超越世界和認識其他世界能力。
人們為了實現自滿自足,必須從自我存在飛向自在存在。事實上,只有在實存的自滿自足遭到失敗時,人們才會力求達到超越的本質。
三、伯思之存在分析
1.存在:
存在是指個人與世界是相同的、是一致的,個人無法脫離世界而存在,世界若無個人也不存在,即兩者不能獨立存在,而是彼此交互作用的實體。
2.存在的層面
(1)空間性:指人與人之間親近或疏離而言。
(2)暫時性:指世界的展現,這種展現會即時即地發生。因此一個人經常會有他的過去、現在、未來。人也就是他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與世界的關係之總合。
3.可能性:
人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以便展現於世界中,人必須使這些可能性充分發揮。當人接受這些可能性的責任後,祂隨即運用其作為一個人的自由;當無法實現所託付之責任,將經歷到愧疚。
4.愧疚感
個人展現於世界中,經常虧欠無數的可能性,因此這種感覺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每一種選擇的背後正表示著其他可能性被排斥,也就是這種可能性無法實現,導致個人愧疚感。
愧疚感造成人類的其他限制→壓迫感、心情
壓迫感:一個人把全部或大部分的生活侷限在某方面,他將感到生活趨於貧乏、單調、緊壓,顯然他將受到自己的強迫性所役使。
心情:無論何時,一個人的行動都會受到當時心情的影響。
5.空無
這是出現在人類不存在的存在狀態之內,陷入空無就是失去存在而變成一無所有。
8.變成
存在絕非靜止的,祂常處於「變成」新事物的過程中,而超越了他自身的存在。
四、沙特之人命自由
(一)二元體的存在方式
1.自在的存在:是一種固定個體的存在。
2.自為的存在:指人的自我存在、人的主觀意識存在。
人和他人皆能使一個人扮演的角色與自我存在等同或相一致,也就是說,自我已被歸結為由他人限定的一種既定社會角色,若是自 我要還原為自在這種社會個體,即馬上出現生活活得不真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現象。
(二)存在先天本質
人與物是不同的,物的本質是先天決定的,而人則是先有自身存在,然後通過自為,也就是通過意識活動才確定本身的本質。
(三)人命是自由的
1.人是無緣無故被拋到這世間來的,是空無所有的。
2.人一但進入塵世,他就享有絕對的自由,就要對所做的一切負責,就是自己行為的主人。
3.只要在自由選擇的行動中,人才能變成自己所要成為的,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質。
五、法蘭克之意義治療法
(一)人類有探求意義的動機
人類內在基本上有探求理解自己生存的目的與意義,此一欲求若受到阻礙,會引發心理障礙。因此啟發個體去發現生活的意義是意義治療法的核心。
(二)治療的實質
1.在於使個體逐步認識到
「死亡、痛苦、不確定性是必然的,面臨到這些遭遇不可避免會使人感到焦慮、恐懼、失望、罪惡感,個體有時為迴避這些情感,會歪曲自己內在的體驗,生活在不真實的存在之中。」
2.引導個體懂得
「只有通過焦慮與痛苦,並且在與這些困難鬥爭的過程中,才能體驗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三)治療的最終目的
1.喚起患者的責任感
2.徹底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與目的
3.對自己的生活道路有明確的方向
(四)三種價值肯定五種意義(生活的意義是要個人去發掘出來的)
1.三種價值
(1)創造價值:透過創新的活動,我們賦予自己的生活以創造的價值。
(2)經驗價值:經過體驗,我們賦予生活以經驗價值。
(3)抉擇價值:若無法尋找到創造、經驗價值,一個人仍能面對命運、災難的態度有所抉擇,也就是賦予態度以抉擇價值。
2.五種意義
生與死的意義、受苦的意義、工作意義、責任意義、愛的意義
(五)存在的治療過程
1.診斷
原因分類 |
體質 |
心理 |
生理 |
社會 |
精神 |
歸類處理 |
|
精神分析 |
醫療 |
教育 |
存在治療
靈魂失調
|
2.治療涵義
(1)存在意義治療的目的:在於督促患者清楚接受對自己的責任。
(2)治療的主旨:不在於挖掘個人秘密,而在於助個人激發各種可能知覺並實現其存在哲學上的價值。
(3)命運有其意義:人類的存在因生命的有限性及無可挽回性,而更增加生命的意義。因此,治療者必須讓個案面對生命的有限性與存在的責任性。
(六)存在空虛
傳統的指引目標消失後,個人又必須做選擇時,在「不知要做什麼?不知希望做什麼?」的狀況,掉入存在的空虛中。置身於存在空虛的人,可能感到極度無聊,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這種狀況,形成個體一種存在的挫折,有時會導致補償性過多的性行為或參與刺激危險性活動,以驅除這種感覺。
(七)精神官能症
法蘭克曾提出靈魂失調症之診斷名詞,這種症狀純粹導致價值、道德觀、精神、靈魂上的矛盾問題。與本能、衝動無關,也非精神病理造成。
1.集體官能症之特徵
(1)缺乏長期生活計劃:對生命有了不確定性或無法預期的感覺。
(2)對生命的宿命論:難於對自己生命提出計劃。
(3)集體思考:人類放棄自己的自由、放棄自己的責任,願意讓自己沉澱在群眾中。
(4)狂熱:忽視他人而僅重視自己的意見。
2.不安官能症
(1)不安經驗的後面通常隱藏著個人對存在本身的不安,對生與死的恐懼。
(2)這種存在的不安,歸因於個人未能實現價值潛能之故,由於不能實現,引發對生命感到罪惡。
這種對生命恐懼會具體的成為對身體、對環境的恐懼。
3.強迫性官能症
就是患者要決定自己是否成為典型強迫性患者,即病人可以不對自己的強迫觀念負責,但是要對強迫觀念所持的態度負責。
六、馬斯洛之自我實現理論
(一)人格理論
人格理論建立在需要與動機學說基礎上,需要是人格核心,故馬斯洛之人格理論又稱人格需要層次說。
當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潛能、創造力、理想、信念要求實現。
(二)人類的需要
需要層次按低級排至高級,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感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三)自我實現
是人的天賦、能力、潛能的充分開拓和利用,是使命的完成,是個人內在價值得到更充分的掌握與認可,是朝著個人自身中的統一,完整和協的一種不間斷傾向,旨在使人得到充分的發展和人格臻於完美,最後達到自我實現。
(四)高潮經驗
處於最佳狀態時刻,也就是感到莊嚴、強烈幸福感、狂喜、完美、欣慰的時刻。也是人一生中最能發揮作用,感到堅強、自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時刻。
七、羅傑士之實現趨向
(一)實現趨向
在人格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基本動機,一種保持現實與加強人的所有動機,他是人生下來就有的,祂推動著人們生理成熟,是有機體裡的中心能源,一個能指向完成、指向實現、指向維持和增長的趨勢。
(二)自我實現
就是發揮自己獨特的心理性格,發揮自己心理潛能和完善的過程。
(三)自我實現趨向分兩種
1.一般的趨向:指整個有機體的成熟與發展,不受學習和經驗影響。
2.特殊的趨向:主要受到社會因素影響,也就是說社會因素會加速或阻礙自我實現的發展。如果能將經驗和學習因素轉變為輔助因素,也就是變成後天對先天潛能的幫助,才能夠真正讓個體構成自我實現的功能。
(四)健全的人
是按自己機體估價過程來生活,也就是指個人的經驗評估是以個人之自我實現趨向為參照系統。
三、「存在治療」與「短期諮商」
(一)存在治療
存在治療之基本假設:
1.同意「我們的選擇有時受限於外在環境」,但是「我們的行動是不被外力決定的」。
2.我們是自由的,並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與行動負責。
3.人類本質是在追求目的與意義,當目的與意義消失時,會產生失落感(虛無)。
我們可以透過行動、價值感的體驗及苦難、工作、愛的經歷中發掘生命的意義。
4.當人們面對軀體生命的有限性時,才會去思維有限生命的責任與任務。
存在治療的基本精神如下:
1.重視自我察覺
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人的存在」的獨立狀態,以使人有所察覺。
諮商員若能敏銳同理觀照,才容易協助個體的自我觀照與察覺。
2.是從人的疏隔當中脫離出來,找到自己的自由之路。
要讓一個人的「生」變為可能,且讓一個人的「生」能發展出來。
個體常有自我期許的想法,若沒有去執行或實現,容易形成內在的惦記,惦記久了,可能形成遺憾、失望、絕望、壓抑、遺忘…最後陷入失落。
此時,諮商員要喚起個體去察覺內在的需求,觸動個體原始事件的動力,往即知即行方向努力,個體自我疏隔狀態就容易得到解除。
3.尊從人的個性與自由。
「存在」以另一層面來看,就是個體達身心靈合一狀態。其中身是指能身體力行,心是指自己的期待與想法,靈是指精神能愉悅舒暢。
即個體完全能按自己的個性、期待、想法去做而不受阻擾,又精神能在生活環境中愉悅合規範。所以存在是符合自由的原則。
4.強調此時此刻。
「立刻採取行動」就是當下此時此刻的最好寫照。任何滯留等待的想法或未竟事物,久之必令精神能量在這些事件上迷失﹝流失﹞,如擔心、惦記、想做又沒去做、期望某事的出現才要去做但始終沒有期望到…,在精神上個體易進入動力疲乏狀或耗損狀。
此時,諮商員要把握此時此刻的原則,讓個體思考
「哪些事是一直想要去做的卻又沒去做的?」
(若惦記過去,就要再把過去拉回當下現實面探討。若焦慮未來,就要把焦慮點拉回現實面做探討。)
「哪些事是可以立刻行動的?」
「走出去,我就可以去做什麼事?」
5.意義是生命的支撐點
個體產生意義時,就是燃起一線生命的曙光,諮商員要協助個體察覺與善用這一支撐點,協助個體在猶豫矛盾的隙縫中找出意義,以走出過去的陰霾。
6.責任
每一個體皆要明白「沒有任何人能取代我」「沒有任何人能代替我死」,所以要尊嚴的存活於世間,自己就要站起來,自己就要為自己負責任。在諮商過程,要建立個體自己負責的態度,在這基礎下,諮商進行才能顯現個體參與諮商的主動性與意願性,如此個體成長的速度才會提昇。
7.尊重個體之獨特性與主體性
相信每一個體皆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而每一個體皆具有其獨特性與主體性,是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的,諮商員要能把握與尊重之,才能協助個體發展出適合他的方向來。即強調解決問題的資源都在個體身上,諮商員只是去「引發」個體發展出問題的解決策略與行動。
(二)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的基本精神
(參考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張維素等所著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
1.事出並非定有因,強調此時此刻
認為原因和結果間的關係很難確定,以探究此時此刻可以做些什麼,取代探討過去原因。即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專注於朝向問題解決的歷程,而非探究原因的歷程。
2.期待看到問題症狀背後的正向功能(正向意義)。
3.諮商員與個案合作的方式永遠是正向的、未來導向的。
4.不當的解決方式常是問題所在,要發展彈性的解決方法,不致因解決方法的膠著而產生更大的問題。
5.個案是他自己問題的專家
相信個案具備所有改變現狀的資源,因此諮商過程強調尊重個案的能力,提供機會給個案去積極發現改變的線索。即諮商員只是引發個案運用自己的能力與經驗改變,而不是製造改變。
6.從正向的意義出發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強調人們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去看他們的缺陷;強調人們成功的經驗,而不是他們的失敗;強調人們的可能性,而不是他們的限制。
7.雪球效應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看中小的改變,當小的改變發生時,所處的環境、系統就和原先的狀態不同了!持續小的改變,就會累積成大改變。所以諮商員要引導個案看到小改變的存在、看中小改變的價值,而願意促進小改變的發生與持續。
8.找到例外,解決就在其中
諮商員協助個案找到例外(困境以外)情境的發生,與個案研究做了什麼而令例外產生,並加強例外情境的發生。因為這些小小的例外就是改變的開始,而且可以透過加強逐步發展為更多的改變。
9.重新建構個案問題,創造改變
重新問個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樣能幫助個案停止抱怨,正是問題解決,是從中帶出行動目標來。諮商員在諮商過程中建構一個問題得以解決的情境,討論出多種解決方法,找出個案的有效行為,鼓勵個案多做一點。
10.時間及空間的改變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時空的轉變,有助問題情境的改變,個案的膠著點也易從中化解。就如一對夫婦每次在房間討論問題就會大吵特吵,但是在客廳討論時,比較不會,這時就是空間改變會使爭吵減少。同樣,某太太在先生下班時,就要求先生幫忙家務,夫妻倆常因此而吵架,但是若吃過晚餐後要求先生幫忙家事,先生願意去做,這就是時間的改變,會得到問題的解決。
(三)討論:存在治療與短期諮商
根據上述歸結:存在主義精神用在諮商過程,就是諮商員將個案的真實存在部分(如獨特性、主體性、察覺、小改變、正面、目標、意義、當下- - -)從不同的角度映照(說出、肯定、支持、鼓勵、- - -)出來,使個案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或價值時,他就會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下一步,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方向來。
根據上述的架構,再看看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之諮商理念,其中強調如正向導引、成功經驗、例外架構、目標導向、解決重於探究、個案是自己問題的專家、此時此刻等等,不挖掘過去種種,不難發現短期諮商的精神架構是建立在存在主義治療上。
存在主義治療,其實是在運用一個「人」具有的資源〈如尊嚴、潛能、覺察、自我實現的驅力、生之本能等〉,去引導當事人從困境中找到自己的路(資源),進而脫離出來。當一個諮商員相信一個人具有這些資源時,他在諮商過程就會積極的為個案尋找資源,進而肯定個案的資源,當個案肯定自己之後,就好像獲得能量的支撐,進而從這個支點去發展他所期待的方向。
在諮商過程,無論使用何種技巧,無非是為了替個案尋出一條「自由」之路來。而人之所以會感覺到不自由,內在思考常是問題的困擾所在,在短期諮商技巧中,著重思考方向導引,主要是協助個案脫離”抱怨”、”無助”的情緒,將思考方向扭轉至”期望”如何改變,進而開始思索此刻行動的可能性,或從例外、成功經驗中,重新拾起正向的感覺,發現正向的力量,產生解決問題的契機,進而行動實現。
因此,存在治療的精神,在短期諮商過程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換言之,它是支撐整個諮商過程的基本精神架構,也是支持諮商員發掘資源,持續諮商的原動力。個案在存在精神的催化下,自我能量會支撐個體樹立起來,走出自己期待的方向來。
貳、 存在的覺醒
……我的存在體驗 (1997、1998年 心境)
質疑意義,陷入失落,理情釐清,獨立個體樹立。
歷經苦難,覺悟生死,愛與責任,人生藍圖湧現。
即知即行,開拓自由之路。存在意義,顯露生命光燦。
High到最高點,如捧上厚實高山。下來走走,又是另一翻視野。
1990年,我和外子認識了方永來老師。因緣巧合下,我們追隨方老師學習佛法,後來發現他除了佛法獨有專長,另外在氣功、潛意識心理學、命理推算也很獨特,而且是一位很具有研究精神的人。所以,就一路追隨到現在。
1997年初,我開始質疑多年來所追求的人生方向---「投入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佛法、氣功、心理學、、、,至今卻毫無用武之處!」
這一年,內心常反覆問「還要再持續這樣的生活嗎?」在這一年裡心靈常來回於失落間,我發現內在的自己並不喜歡現在的我,甚至提出抗議了。
我冷靜下來,傾聽內在的聲音…
腦海中呈現了這些年來在團體中許多人物的言論、做法,這一情景,似乎要我一一去分析清楚他們在做什麼?而我也在其中做了什麼?
我花了將近半年時間和外子探討個人、團體、及團體與個人相互間存在的問題,我發覺真正拌住自己有三大因素:
一、在團體生活中,因適眾而放棄許多自己生活的權力與空間。
二、刻板的認定自我角色模式,使生活陷入僵局。
三、一直處在他尊我卑的學習狀態,隱沒自我。
在與外子討論的過程中,「我」似乎漸漸被釐清而獨立起來。這樣的感覺有一種不受拘束的感覺,是一種很清新獨特的感覺。這段日子,我可以清楚的察覺到,不再輕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跟傷害,對事情的直覺判斷力比以前清晰敏銳,潛能似乎在開展中,與團體臍帶關係因自我個體樹立起來後,斬斷了。
1998年年初,我因舊疾復發,入院手術治療,在病痛中體悟到生命的短暫與脆弱,心想這一輩子似乎什事都沒還做到,生命若就此結束豈不是空來這一生呢?從中警覺到生命有限不容再滯留。於是,我重新思考:「我來這世間是要做什麼?我的責任又是什麼?要如何自我實現?」…當下, 有一藍圖瞬間浮現腦海→「以多年所學佛法、氣功、心理治療,落實於生活,回饋生活周遭的人,甚至廣泛社會大眾。」後來,這個標的藍圖一直支持我去投入許多事-------「教書、個案處理、個案研究、班級團輔、進修、訪談心靈創痛的人。」,這一年日子雖然繁忙,但也深刻體悟到即知即行的生命喜悅。
即知即行,並非衝動的即知即行,是個體在全心投入時且能觀察修正的即知即行,使自己與環境維持一種契合的動態關係,反之,若不能即知即行,心靈與個體、個體與環境關係會產生一種疏隔狀態。因為過去的我常知而不行或猶豫不前,即使內心有再多的想法仍是被自己的固步自封給封殺了,因為即知即行,我從過去疏隔的狀態走出來,也因為如此,我成為一個真正自由之人!
我朝著自己的期待走出自己的風格,在這一片天空中,我去強調所走的經驗架構---「思想、認知、領悟、行動可以改造一個人」,我用這些理念去協助學生、朋友走出困境。在過程中,成功的經驗一直在加強我的信念和做法,「存在」的力量把我抬高到極點,就如厚實的高山把自己擁戴的高高的,另附帶堅厚的保護層,使我堅毅不搖。這也就是存在主義會令一個人生命閃亮的最大因素。
但,同時令我觀察到,存在主義祂其實也有盲點的,即是這些精神能量若只用在某一期望的發展上,是會忽視許多生活層面的發展。
一日,我參與方永來老師的EQ課程,進入催眠中,我感受到也看到了這一厚實高聳的能量,確實把我捧的高高的,但是卻少了分享更大的生活層面,於是在催眠中,我把突起的高大能量,平鋪於生活的每一面,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全面性發展。
這次催眠,我覺察到存在主義的盲點,於是,我開始輕藐存在主義,並給與註解「原來存在主義只是個美麗的包裝,把我捧的高高的!閃亮的!」漸漸的,我開始放掉所有目標的追求,發現到 一切動力在減弱,身體放任其枯竭,動也不想動……,幾天內,漸漸的,我實在厭棄這樣的生活!
陷入谷底時,領悟到「個體內心的定義決定其存在方式!」、「對自己不當的批判會截斷生命的動力!」,雖然存在主義是一個美麗的包裝,但是祂卻是支持生命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柱。於是我立即鎖定目標,確立生活方向,生命也隨之復甦了起來 ,動力也逐漸在開展中。
如是生命的即起即落與當下認知產生極大相關!正面意義產生,不僅動力隨之而來心境亦隨之轉換。負面意義卻讓人放棄生命的進行、甚至動力瞬間消減!
參、存在治療 與 校園失落案例
一、前言:
「失落」就是個體的連續性中斷後,陷入一種「虛無」的狀態,情緒可能呈現不安、焦慮、絕望、欲振乏力等…。
「失落」案例在諮商過程的處理,常讓諮商員陷入困境,甚至花相當長療程,可能還見不到個案的改變,最主要原因是個案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即使目標知道了,仍沒有勇氣去面對之,個案在描述問題時易呈現思維跳躍與重覆、心情無助與茫然的狀態,令諮商員很難協助個案找到立足點。
根據筆者這些年在校園針對班級學生個別或團體諮商的經驗,發現以肌肉鬆弛解除焦慮,再以理性認知及存在治療理念去配合淺度催眠運作或禪坐,很容易產生立即性的效果。
1997、1998年間,筆者從失落中走出來,也開始對週遭失落案例進行觀察與輔導,輔導策略主要是採用肌肉鬆弛法、理性認知、意義治療法、輕度潛意識催眠與禪坐,發現使用肌肉鬆弛解除個案長期焦慮緊繃的生理狀態後,再進入理性釐清自己膠著的思緒,當事人的心境達到平穩、思維趨向開闊的速度容易在當下完成,若再加入意義治療時,個體信念的堅毅度會出來,更能達到良好的諮商效能。
當然諮商過程若再配合輕度潛意識催眠或禪坐,個體的察覺度與悟性很容易在短時間內產生,使心理輔導時間縮短,與傳統諮商比較確實具有立即性的效果。
二、輔導工具
(一)認知學派
認知治療學家Ellis、Beck、Meichenbaum,強調個體內在對外在刺激所產生的信念或意義,所引發個體情緒與行為後果。治療的精神,主要是扭轉非理性信念成為理性信念、負向內言轉變為正向內言,而達個體在信念、情緒、行為朝向自我期望的方向發展。
(1)Ellis:其A-B-C-D理論,是在解釋個體的信念系統對其情緒及行為後果的影響,協助個體辨認其非理性信念,並進行駁斥,以期使個體轉變成朝向自己真正希望或期待,得到理性的思考形式。
(2)Beck:認為人類情緒反應來自於意識中對外在刺激所形成的意義。即個體所經歷的不同情緒經驗,分別具有其特定的認知意義。
(3)Meichenbaum:強調個體內在認知事件如何影響其行為改變,內在認知事件泛指個體對外在事件所產生的歸因、衡鑑、解釋、自我增強、信念、防衛機轉…,這一類有意識的內在事件稱為「內在對話」。
(二)存在治療學派
Frankl的意義治療是從愛、責任、工作、生死、受苦的意義來喚起個體內在驅力,從創造、經驗、態度、抉擇來肯定生命的意義,所講究的仍是一個「意義」,是對自己本身存在的價值意義。故認知治療與存在治療結合起來,能互補不足,療效也能發揮的更廣。
弗蘭克(Frankl)的意義治療法
尼采:「只要擁有一項生存的理由,就能忍受任何如何生存的痛苦。」成為Frankl之心理治療實務箴言。而「那些沒有置我於死地的,將使我更堅強。」為Frankl之經驗精髓。
存在的方式除了真實的存在,還有一種虛無的存在,一個人處在虛無存在,就稱為失落,失落的產生,就如弗蘭克(Frankl)所言:「許多人的心理困擾和受苦的感覺,實在是由於生活上失去了意義所造成,這種現象稱之”存在的空虛”。」於是,弗蘭克發展出意義治療法,他是從愛、責任、工作、生死、受苦等五個意義來啟動個體的內在驅力,從創造、經驗、態度來肯定生命的意義。
重新思考 弗蘭克(Frankl)的五個意義:生死、工作、責任、受苦、愛
1.生死
(1)思考 生與死 意義
(a)若你的生命可以無限延續,你將會以什麼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若你的生命還有十年的時光,你對這十年生命有何規劃?
若你的生命還有一年的日子,你會想去做哪些事?
若你的生命只能活到明天,今天你最想去做的事是什麼呢 ?
(b)你對生、死有何看法?
(2)小結
(a)生命因其有限性與無可挽回性才更覺可貴。
反之,生命若能無限,則一切事皆可無限期托下去,就更不用去做選擇、努力、承擔了。
(b)能深刻體悟生命的有限,個體才願意好好的、踏實的、珍惜的去走剩下的每一段時間。
2.工作
(1)思考 工作 意義
(a)一個人有工作與沒工作有何差別性?
(b)工作能帶給你什麼?
(2)小結
(a)工作賺錢能提供個體生計維持、提昇生活品質。
(b)另一實質意義是提供生命舞台,讓個體社會參與、揮灑才能,朝向自我實現,以達昇華。
3.責任
(1)思考 責任 意義
(a)對一件事有責任去做與無責任去做有何差別性?
(b)當下定決心要去扛起責任,立即展開行動時又是如何?
(2)小結
(a)當背負責任時,願承擔者,活得踏實;不願承擔者,適應性會出問題。
(b)事件難度不是問題,重要在於你是否願意承擔責任。
(c)當你決定去負責時,你的生命力量就被支持起來。
4.受苦
(1)思考 受苦 意義
(a)對苦痛有何看法?
(b)一個受過歷鍊的人與毫無歷鍊的人有何差別?
(2)小結
(a)許多人在苦難中才願意冷靜下來思考。
(b)成長與茁壯是從苦難中歷鍊而來的。
(c)唯有與苦難搏鬥者才能更真實感受到自己的踏實與存在。
5.愛
(1)思考 愛 意義
(a)你們認為『愛』是什麼?
(b)一個心中有愛與心中無愛的人有何差別?
(c)『愛』對人有何影響?
(2)小結
(a)愛的種類:男女之愛、人與人之愛、對國家民族之愛、對宗教之愛、對自然之愛等等
(b)愛是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力量:愛能支持一個人的生命,影響力可以持續拓展,但認知觀點稍有偏叵,後果亦有極大差意。
如史懷哲、希特勒;一位無微不至的母親、一位愛孩子的母親卻殺了自己的孩子其唯一的理由是『不願孩子與己受苦受難』。
(c)Frank:『經過愛才能救贖』
(三)輕度潛意識催眠
催眠在心理治療的領域所使用的技術歷程是讓個體進入鬆弛狀態,透過引導師的引導暗示,去引動個體精神心理能量,改變潛意識中蘊藏的不穩定的動能訊息,使個體精神能量達到穩定平衡的狀態。基本上,催眠是進入潛意識最直接的管道,在心理治療過程若能適時配合運用,個體的心理療程能縮減許多且容易在短時間內昇華。
存在治療與催眠結合時,引導師要善用個體具有求生本能,以語言技巧引動個體心理動能,聚合個體散落虛無空間的精神能量,當精神能量回歸時,個體的勇氣、抗壓性、察覺性會增加,並且對未來將充滿積極與希望。
「失落」一詞,若從精神心理能量來看個體,其精神能量是處在無著力的空間,又稱虛無的空間。個體沉淪入虛無空間可能在不同時空發生,因此,在諮商過程,引導師會感受到個體的精神能量似乎分散灑落各處。在意識層面來看,個體則顯示失去生命意義、失去生活目標、長期難以抉擇狀態,進入焦慮或乏力狀態。
三、校園學生失落之普遍現象
1994年到1998年間,我在學校教書期間, 見到相當多失落的案例,他們在班級呈現的型態相當一致,就是常處昏睡狀態,怎麼睡也睡不飽,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無力感,內心消沉、空虛,不知自己未來的方向,出了校門,有些學生就會去找刺激的活動或樂子來取代空虛的焦慮(因為刺激才有存在的感覺),但是內心的感覺仍是無聊、不好玩,日子不曉得如何打發。
我常使用法蘭克的意義治療法與矛盾治療法,去協助處於失落狀態的班級學生,恢復青年學子應有的生命活力,使他們更願意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另外,塑造班級積極進取的氣氛,也是我一直在班級做努力的,我所著眼的角度是引導學生察覺他們的內心真正需求是什麼?這個需求是否強烈?是否願意為這需求去努力?當這原動力燃起來之後,他們的自發性學習就會產生。
當然在協助學生探索原動力時,發現他們探索的路上,有時間上和背景上的個別差異,有的學生需要一段時日的體悟和察覺,才會找到自己的方向,有的卻很清楚自己現在的需求,因此意義治療法與矛盾治療的觀念,是我常使用在目標的追求,或後設認知的基本架構上,對學生經常會產生立即性的振奮。
四、學科失落
(一)課堂上→為學生找出一條學習之路 1998/10/10
在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對某些學科的失落感,學科因各人背景差異而有所不同,筆者是數學教師,見到許多學子對數學科目感到無能為力,但是又要面對這一科目,因此每次上課時,都要面臨著上課態度的抉擇考驗。
學科失落在校園相當普遍,成因大都與學習過程的態度、價值觀、不良經驗或環境因素有關,當學生因這些因素造成該科低成就時,在學習過程大都會產生害怕、焦慮、無助、逃避、冷漠甚至攻擊等情緒與態度,以致該科要進步確實有困難。
基本上,學習任何科目,對學科產生情緒障礙就無法坦開心胸做學習,因此對這群失落的孩子,在課堂上,筆者常會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給于他們認知,並重覆做正面鼓勵或遊說學生「數學成績不好,並不代表數學潛能低!」「當你開始去重視去用心時,就是給自己重生的機會!」「當你相信自己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不一樣!」
在上課過程,筆者會重視觀念的引導、重覆、比較、分類,隨時給予基礎不好的學生整體的概念,數學「重生」的機會在隨時產生,並適時以正向語言導引學生,希望他們能對數學重新開始,只要願意就有機會改變。
鼓勵學生提問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觀念都該提出澄清,因為許多的問題就是卡在這一微不足到的觀念上,只要懂了就是一串觀念的疏通,後面的學習路就更通暢!在過程我發現希望獲得到改變的學生跟著這理念去做,根據半學年的觀察,有許多學子的進步就如直線在爬升,並且同時見到他們的人格亦隨之成長,因為從中他們學會去開放自己、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案例一
曾經遇到一個個案,只要上數學課就趴在桌上睡覺,請他起來,不一會兒又睡著了,作業不交考試不考,他告訴我,在他小學四五年級時就已經決定放棄數學了,原因是,小學的時候,父親會告訴他「數學有問題要去問他!」,問題是,每次去問父親數學問題,若聽不懂就會被強烈斥責「很笨!」,接著再招來一陣打罵,因此數學形成了他在小學學習階段的最大惡夢。
其實這個個案,真正厭惡的是父親的教導方式,而不是數學,但是每次的刺激情境皆是(數學 +處罰 ),久而久之,個案只要碰觸數學,就會有被處罰的厭惡情緒產生,個案聽了我對他的分析,能認同與接受,接下來我試著用肌肉鬆弛法解除他在過去情境中對數學的焦慮,雖然後來上課在態度上有改善並且保持一段時間上課不睡覺,但畢竟數學基礎已斷了五六年,上課全然聽不懂的挫折感仍很重,再加上其它困擾等心理因素,他還是選擇放棄數學。但是在他的心裡對數學的態度已經改變,「雖然抉擇放棄數學,他相信自己是具有數學潛能的!」
案例二
另一案例,在某班高三數學的課堂上,當我從別的單元復習到三角函數的單元時,他突然會覺得頭昏,而且聽不懂我介紹的任何三角公式,但是前一單元對數卻不會有這種現象。這時我問他「是不是過去最害怕的是三角函數?因為你覺得它很難!」該生頻頻點頭,接著我告訴該生,可能是過去對這單元太焦慮而引發的生理反應,這種現象若不解除,日後當再遇到類同情境就會再有類同反應產生,如此會影響到學習狀況,甚至潛能的展現將受到阻礙。
該生問我:「那如何是好?」,我引導他做練習肌肉鬆弛,從引導過程把對三角函數的焦慮害怕能量釋放出來,當焦慮解除後,接著上課時,他告訴我:「頭不昏了!也可以聽懂了!」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不良情緒是截斷學習的主因!」
(二)重修班一景→針對學生問題設計課程
2001九月接了一數學重修班,這些學生無疑是數學學期成績不及格被當的學生。於是,第一堂課,筆者就先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被當的原因。原因大多是過去國中、小學基礎就不好,再加上上課聽不懂,不知如何學習,所以放棄學習數學。其中有少數幾位是上了高一之後,太愛玩以致荒廢學業。
因此,筆者明白這些學生的問題在於認定自己數學不好,因此逃避數學的學習,所以,在這重修班中,筆者不上艱難的課程,而是每次上課會發給學生基礎引導的自編講義,要學生針對講義問題去找課本資料與相互討論,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舉手發問,筆者會走過去為學生做個別解說;若都沒問題,則筆者問問題,若真的把講義搞懂了,就可以自行放學。而期末的分數就是每一次課堂努力的總合。
筆者發現,學生經過這樣課程的訓練,數學進步成長的很快,對數學的信心也漸漸有了。對數學演練與資料翻閱對照應用更有了明確的概念,對日後的自學奠立了基礎。其中有15%學生一直表現很優秀,成績與正規班的學生比較應該可以是在班級名次前10%。少數想要打混摸魚的學生最終還是放棄打混摸魚,因為在打混摸魚過程,當天交不了作業,更過不了當天老師的口試。
每次兩個小時上課過程,一位老師要面對36位重修學生的種種問題與瓶頸,下課鐘響之後要等幾位延誤的學生,確實相當辛苦,不過見到學生的進步卻也值得。
期末時,由學生心得回饋單上,學生都能表示:「數學進步了!」「面對數學問題的處理已經有方向不再畏懼,更對這樣的上課方式有深刻的印象。」「今後我的數學不會再被當了!」…
五、人生藍圖
1998/9/20,筆者協助班上一位長期欲振乏力的失落個案,輔導處理技術是把完形學派的圖像觀念運用於設定「人生藍圖」,其中融入潛意識操作,發現這種處理技術能使個案在治療後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產生更持久的堅持。從追蹤觀察,個案經這次治療後直到畢業(2000/6/1),對自己的課業一改以往(處理之前)的乏力,一直能維持精進不懈的精神,即使氣喘頻頻發作,仍不改變。之後,我把這操作技術運用在班級團體的目標設定,及學生未來人生規劃上,發現支撐學生進取的力量更容易持久,尤其是面對聯考的三年級學生,這套處理技術更是起了很大的幫助。
近期(1998/10/10),朋友介紹一位精神官能症患者(男性已婚),原本在酒場工作的貨車司機,精神體力相當好。失業後,就待在家裡再也不想出門,總覺得身體越來越弱,無法再拿起任何重物,來回不少醫科診所,最後被轉介精神科,但仍然疑神疑鬼,膽怯寡言,不敢出戶。當時我採用淺度催眠、矛盾治療法、人生藍圖,個案在短暫的50分鐘處理過程,氣色轉紅潤,笑容出來,開始對自己人生充滿希望,變的很健談,令陪伴而來的太太直稱好久沒看到個案講這麼多話與開心。回去之後個案的太太也發現個案進步很多,希望個案能繼續治療,但是在這次輔導中,因筆者給與個案一個homework(個案想開小吃店,筆者建議個案在住家附近觀察附近小吃店的作業方式,希望他兩週後能來說說看資料蒐集情形。﹞
後來聽個案的太太說,這個homework令個案感到壓力很大,不敢再來諮商,從這過程我察覺到這套治療對精神官能病者的療效,也對homework的拿捏作了謹慎的反思。
*********進入催眠塑造生活圖像,其持久性強而有力。*********
肆、存在的空虛與潛意識處理
一、存在空虛
存在空虛就是目標消失後,個體必須做選擇時,卻不知要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希望什麼?,這時候個體會經驗到『無意義』,進入消沉狀態,此狀態稱之失落或掉入存在虛無。
存在空虛也就是
1.當個體失去生命意義、失去生活目標、長期難以抉擇下,身心進入焦慮乏力虛無的狀態。
2.當個體連續性中斷後,陷入一種「虛無」的狀態,情緒可能呈現不安、焦慮、絕望、欲振乏力等…。
3.當個體精神能量傾入虛無空間時,所處的心理狀態。
4.一種失落。
(一)潛意識研究
(1)虛無空間:
個體掉入存在虛無狀態,其實精神能量已悄悄進入另一種潛意識空間,此空間又稱虛無空間。
(2)能量流向:
個體在頓失目標時,精神能量不知不覺會從意識空間流失,進入虛無空間,致使現實世界的個體感到許多的無能為力與焦慮,身體疲憊沒有行動力。
(3)治療方法:
唯有讓在虛無空間的精神能量瞭解存在的意義時,祂才會重回意識空間支持個體的行動。此時唯有找出自己內在真正的動力、需求、目標,精神能量就會從虛無空間回升上來,個體才會恢復原來的生命力與鬥志。
(二)從生命看失落:
(1)人從出生開始,就在等待死亡。
(2)人從生到死,若能很清楚的走下去,當死亡的時候,不會後悔。
(3)若走到人生某一段,不知道怎麼生怎麼死時,猶豫不決左右為難時,很多人會產生失落。
(三)失落所引發之現象:
(1)感到極度無聊 à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甚至想死
(2)心理所想的與行動差距很大→行動力很弱
(3)形成一種存在挫折 消沉痛苦或補償性的行為
(4)昇華 →追逐另一種超越的感覺
(四)個體正步入虛無的當下會呈現下列現象:
(1)精神能量:傾入虛無的空間
(2)個體心理:產生虛無的恐懼,
因為他感到現實的自己在流失,不知流向何處,
身心處在未知的恐懼中,隱藏著個人對生死的掙扎。
(3)個體呈現:不安、懦弱、乏力感。
(五)個體長期浸處在虛無狀態:
(1)個體心理:常不知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要做什麼?
失去生活的動力,生活過得窮極無聊。
(2)行為:深感無能為力,無法為自己負責。
(3)個體呈現:消沉、冷漠、疏離、自閉的現象。
(六)陷入時機與心理狀態:發生在心靈的空盪期、連續性中斷時
(1).失去生活的意義:茫然、沒有未來、找不到可以活下去的理由。
(2).處於兩者之間:猶豫、矛盾、懷疑意義、要做不做、抉擇兩難。
(3).解壓後頓失方向:抓不到支點、不知所為者何?
(4).長期機械式的生活:單調、貧乏、緊壓。
(5).長期處在失望的情境:欲振乏力、無力感、絕望。
(6).長期順眾心態:迷失自己、找不到自我。
(7).生存矛盾:不安、恐懼、長期無法改變,燃不起生機。
(8).頓失依附:離婚、親人去世、失去生命中重要親人。
(9).未竟事物:長期惦記、掛心的事,落空或沒去實踐。
(10).前世今生:個體前世死於失落際遇中,靈魂進入失落狀態。
(七)身心靈特徵:
(1).心理:茫然、消沉、空洞、自閉、疏離、冷漠、無力感、提不起勁
(2).生理:抗體差、病痛多
(3).精神:精神提振不起來、生活沒有真實感、幌來幌去、窮極無聊、昏沈、睡也睡不飽、身心任其頹廢
(八)處理方法:
處理法一:在禪觀或淺度催眠中 從弗蘭克(Frankl)三價值五意義中體悟意義,獲取存在力量,進入昇華。
處理法二:從禪觀或催眠進入,個體重新體驗過去失落種種,以次元空間處理法,尋回失落精神能量。
處理法三:以理情分析釐清個體盲點、由禪觀協助個體跳脫困境(場),個體產生新的意義。
處理法四:從禪觀塑造人生藍圖,使個體擁有足夠驅力為目標努力。
(1)理論上:受過訓練的Co就能引導患者的精神能量從虛無空間回昇。
(2)但書:個體若沒有一個目標或意義支持此精神能量時,
此精神能量仍會沉回虛無空間,因此Co必須
(1)培養Cl察覺自己的目標、意義所在。
(2)提示義意、目標,同時Cl能夠認可接受。
當Cl的意義、目標產生,遺落在虛無空間的精神能量回昇, 進入昇華 狀態。
(九) 結論:
人的失落常發生在心靈的空盪期,在這時期 從意識狀態來看個體,其心靈支撐力相當薄弱甚至空洞,就好像個體內在支持系統已經瀕臨瓦解。外顯行為可以見到個體欲振乏力,隨波逐流燃不起生機,對種種事物呈現放棄狀,嚴重者會有自殺傾向。 心理症狀則是空洞,對生命感到毫無意義。
一位諮商員若能清楚瞭解掌握個案的各種可能症狀、現象或陷入的因素時,才有能力提出策略去協助個案重建他的心靈支持系統,讓個案覺察到自己活著的真實性,進而肯為自己負責任,真實的走向自我期待的方向。
二、潛意識處理→處理失落的觀點與方法
一、找到支持生命的支點時
當失落的患者找到一個支持自己生命的支點(理由)時,其流失到虛無空間的精神能量會漸漸回升至現實空間的個體,產生昇華的現象。若這理由,個體能全力去投入,此精神力量,將如山一般的厚實去擁護個體,個體當下會感受到此存在能量強力的支持性,以達自我實現。
(一)存在能量對個體的支持:
1.當個案產生目標、意義時 → 精神能量回升個體 → 進入昇華
2.全心投入目標、意義時 → 精神能量厚實、鼎力護持個體 → 自我實現
(二)意義治療法之操作過程(參考方永來 心理治療之探討)
理性治療(破解錯誤邏輯思考、黑箱作業)
→ 切入Cl內心主題時
→ Cl內心產生不舒服反應(胸悶、心悸、情緒等)
→ 來自地底的潛意識空間有一股牽引當事者的拉力
(表示當事者之某一時空 如前世今生 正受相同問題困擾)
→ 引導當事人把現在領悟的訊息傳遞給 那一時空的自己認知
→ Co把握此時此刻,讓Cl對往事產生(領悟)新的生命意義
→ 領悟的感覺產生出來後
→ 會感受到地下湧出一股強力、光明、溫暖的能量
→ 個體脫離疏隔狀態而得解脫
→ 進入心靈昇華
(三)參考 案例 : 失落的阿男(一)
二、協助患者察覺他的需要:原動力產生自發學習、自我負責
患者真正內心的需求,才能引發其原動力,原動力出來後,患者才能產生自我負責的態度。引發原動力,必須先瞭解患者當下最缺乏的或最需要的是什麼,並由此下手,基本上可以從「跳脫困境」、「對愛的需求」、「對親人、愛人、家的責任」、「希望、期望未來」著手,若患者動力燃不起來,則反向操作,問其「是否願意一直處在這種狀態?」「是否願意將來的日子跟現在一樣?」「這樣下去,以後的你是怎樣- - -」。
三、肌肉鬆弛法的輔助
患者的焦慮,可以採肌肉鬆弛法,協助其生理放鬆。當患者進入鬆弛狀態,容易理性思辨問題,對治療效果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患者處在兩極掙扎狀態,尤其不能放鬆自己,這時肌肉鬆弛法是一個很好的搭配治療技術,例如患者害怕死亡,若使用矛盾治療法,是要求患者想像害怕的死亡情境,同時搭配肌肉鬆弛法引導患者肌肉放鬆、心境放鬆去感受死亡,這時患者的心境反而會呈現異想不到的穩定。
實質上,掙扎表示這人還有求生存的意志,只是還沒找出路來而已,這類型患者只要有給予加強「確定的抉擇」,跳脫出疏隔狀態就快速了。
肌肉鬆弛有助治療效果,引導過程如下:
1.進入穩定鬆弛狀態 → 引導個體如何理性去思辨、察覺自己的困擾問題 → 進入領悟
2.若個體處在害怕、掙扎狀態,其問題大多出在Cl之心理拉力,心理拉力拉得越緊越出問題,則
使用肌肉鬆弛法,暗示個案越放越輕鬆效果越好 → Cl接受引導放鬆後,外傾的心理能量進入回收狀 → 治療效果開始產生
四、把握昇華能量塑造人生藍圖
當患者進入昇華狀態時,其精神能量從虛無空間回升至現實的存在空間,若能把握此時,協助患者進入淺度催眠狀態,構思自己的人生藍圖(塑造長期的人生目標)。也就是把握這一股回升的精神能量,塑造人生藍圖,使這股失落後回升的精神能量具有方向性、目標性,形成個案日後發展的強而有力的驅動力。藍圖完成後與個體融合,個體的生活目標、追求方向將會具有良好的持續性。
藍圖具有良好的塑形作用 ,處理流程如下:(昇華進入圖像,所產生持久性增強)
理性分析 → 淺度催眠 → 個體產生意義、 進入領悟 → 昇華 → 藍圖(動態觀想未來景像) → 藍圖與個體融合
五、為個體找出一條「生」路-----跳脫錯亂情境:
個體的情緒錯亂導因有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大多為錯誤思考連結、錯誤邏輯推理或黑箱作業所造成,可透過問題澄清、理性分析、讓問題見光死來做處理。另一因素是外在的,如孩子的情緒一直陷入父母情感的爭吵中,透過種種分析,個案知道是外在因素構成他如此,但 是只要進入這情境就掉入,或實在無法不受干擾。這類案例則可透過圖像及場的觀點去協助個案跳脫情境,程序大致如下:先讓當事者進入淺度催眠狀態,告訴當事者已陷入 xx的感情情緒漩渦 裡(場), 以致無法自拔,現在只要放鬆自己,觀想從漩渦中浮上來,完全的浮上來,就不再受影響,當當事人能隨引導做到,其自身的能量場就是脫離原來涉入的場,則心中立即產生領悟、平靜。之後,此干擾事件對當事人的影響 性就不大,生活就能恢復正常。
註:Co若受過佛法禪天修持訓練, 靈性能自由上下各禪天佛國,再來操作此技術,將會更容易掌控。
禪天修持法是方永來先生開拓的一個佛法課程,主要是協助靈魂進入各不同層次的天界修練,當一位治療師若受此修持訓練,在諮商輔導過程很容易帶領個案跳脫陷境,主要因素是,「跳脫情境」需要提昇個案心靈能量的高度層級,若治療師的能量高度無法操控,當然這種方法就不容易辦到。
從錯亂情緒找出「生」路來 ,操作程序如下:
1.每一情緒背後都有其想法 → 釐清想法 → 察覺自己 → 情緒穩定
方法:澄清自己困擾的問題,並且思考聯結是否有誤 ,進而破除黑箱作業。
2. 陷入他人的感情漩渦,無法跳脫情境:
認知自己的困境卻無力跳脫 → 進入淺度催眠 → 引導Cl從漩渦浮出 → 浮出之後 → 個體進入平靜、領悟
三、驗 證 案 例
(案例一)從錯亂情緒找出「生」路來
1998年,學校校慶那天,我約談了幾位學生,其中有位學生告訴我,這一年來父母常因為他的問題而爭吵不休,如此長達一年多了,個案內心深感痛苦,但是自己又無法去改變,好想自殺,但是又沒勇氣自殺。當時,我就是以淺度催眠引導該生進入父母爭吵的情境,感受自己已經長期陷入家庭爭吵的漩渦力場,這一漩渦對個案而言很難脫困,於是我要個案把這一漩渦觀想成圖形,然後放鬆自己,慢慢的從漩渦中浮上來,當個案從中浮起來之後,他告訴我的第一句話是:「我不想自殺了!」心靈的感覺是輕鬆、舒服。
後來這項技術我也廣泛用在許多「脫離困境」的案例,效果相當好。
(案例二)跳出父母情緒的漩渦
2001/9/6/12:30→12:40中午,班上一位男學生很沉重的走進辦公室,告訴我他需要個別談話,我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告訴我,昨夜父母爭吵,他摸黑進入父母房間想要制止,不小心碰到父親,父親很生氣的說:「你為什麼打我?」接著就轉身離家出走。從這一刻開始,個案心理很難過不知如何是好,心中有如一塊大石頭,很沉重很痛苦。
〈資料蒐集〉
1.個案父母爭吵之事是因為父親有外遇所引起,外遇的事已經一段日子了,父母經常為此事爭吵。
2.個案在家中排行最小,還在就學,經濟需要父母支援,另有二位姊姊目前都在工作,經濟可以獨立。
3.個案很怕父母離婚,希望他們的婚姻能維持完整。
〈分析〉
1.個案在敘述事件時,筆者感受到,個案心理動能與父母爭吵之力場產生牽引,當父母爭吵時就會引發個案內心的痛苦。即個案的心理動能已經介入父母爭吵之動力力場中。
〈個案介入父母爭吵動力力場:
個案希望父母不要離婚,能維持家庭的完整性。但是父母爭吵程度未減,反而遽增,因此個案一直處在未知焦慮中。〉
2.個案的內在運作:
(1)未知的焦慮:若父母離婚,以後的日子不知道是怎樣。
(2)罪惡感:昨晚摸黑進入父母房間,原本想要制止,卻被父親說個案要打他,接著父親就憤而離家,令個案認為父親的離家是他引起的,因此罪惡感由此而生,進而難以釋懷。
〈處理方式〉
1.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的目的,在切割個案從這事件介入非理性性念所引動之心理動能,因此諮商員在分析時,若能去感受個案敘述事件之力場變化時,就很容易從個案談話中抓到不同信念引動之力量。個案會感受到痛苦最大的主因就是這些力量動能攪和在一起。
「父母爭吵」,就是促使個案心理動能引發痛苦的感覺,也是個案容易將精神能量聚焦在這一主題上。若能透過理性釐清,讓精神能量回歸本位,個體就能回歸平穩情緒。
以下是筆者對個案做理性認知分析的對話:
(1)其實母親為父親外遇的事已經爭吵好久了,這已經告訴你,父親的心已經不在家裡了,基本上他想要離家的感覺是必然的演變,昨晚你不小心碰觸到他,正好給他離家找到一個藉口。
你還認為是自己造成父親離家出走嗎?
(個案表示父親的離家不全然是自己造成,應該不是自己造成的。)
(2)父母的情感問題必須由他們自己來做決定,其他人是無法為它們做決定的。
即使今天他們要離婚,這也是他們的選擇,但是後果是否幸福他們要自行負責。
試想想,若強要求他們不離婚,而他們卻又每日爭吵如昨夜一般,他們能快樂嗎?
(個案搖頭,表示明白。但是心理仍有難過。)
(3)若父母真的離婚,維持你的經濟應不是問題,因為姊姊們已經獨立了,再
則若父母無法支援,你是否能維持自己的生活?
(個案覺得自己也可以打工維持生活。情緒有比較穩定一些。)
2.淺度催眠
筆者向個案分析後,接著引導個案做肌肉鬆弛法將昨夜緊繃的焦慮恐慌解除,第一次肌肉鬆弛做完時,個案表示滿腦子仍停留在昨晚父母爭吵及父親離家的畫面中。因此筆者再引導個案做第二次肌肉鬆弛法,當引導個案放鬆時,再針對昨晚情境,要個案去感受自己的狀況,其實已經陷入父母爭吵的漩窩中…
再對個案簡要綜合之前的理性分析(切斷個體的非理性信念、找出一條生路來)
如下:
「父母感情只有他們自己能做決定與自行負責,子女可以不用承擔這份責任。
若父母真的離婚,經濟其實已經不構成問題,這問題還需要擔心嗎?
如今你的家,父母幾乎日日爭吵,父母對家的意義幾乎已經垮了,
你若一起垮下去,家裡狀況豈不是更差嗎?!………
你還有你的未來路要走呢!」
當筆者個告知個案「你還有你的未來路要走!」時,個案的頭部氣場為之一亮,並有能量向上竄動出來,筆者把握這一時機,要個案把自己放輕盈,從漩窩中浮上來,接著個案告訴筆者心情輕鬆了,難過之情沒了,並且說這事應由父母他們去做決定!
〈追蹤觀察〉
第二天中午,筆者問個案昨天處理後狀況如何,個案表示:「昨天處理完之後就不再想這些事,心情蠻平穩的,狀況正常。今天父親也回來了!」過一週後,再問個案,個案仍表示,上次接受老師處理後,就不再受到該事件影響了。
伍、存在治療實例驗證
案例一、阿翔的焦慮與失落
處理時間2000/4/15/am8:50à->9:15
一、個案基本資料:男 18歲
二、困擾問題
阿翔在高一二時在校成績中等,上課精神一直很好。
上了高三經常趴在桌上睡覺,精神一直振奮不起來,成績截截下降至班上倒數幾名。看到班上同學個個去推甄面試而自己卻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現距畢業還有三個月,今年聯考若沒考上可能就要去服役,不僅感到焦慮,情緒也不大好。心情越來越糟,什麼事也做不下去,只感到痛苦徬徨…。阿翔橫隔膜處隱隱作痛已一段日子了,腸胃也一直不好…
三、簡易分析
當與個案談及這是焦慮與失落造成的現象時個案很認同的點頭。
其實焦慮已造成個案心理問題,令他無法冷靜思考,當然更定不下心來讀書。將近一年的時間,個案一直處在想讀書卻讀不起來,內心矛盾痛苦,心裡雖焦慮,但對自己一點辦法也沒有,三年級在校的日子幾乎是昏睡的日子,動力漸次消退,進入失落沉淪的狀態。
個案生理上尤其在橫隔膜處隱隱作痛腸胃也一直不好,可能是常期焦慮造成的。
四、處理過程
(一)解除生理焦慮
肌肉鬆弛法,進入淺度催眠- - -
輔導員:「全身放鬆,把焦慮所造成的干擾能量釋放出來- - -
從每一毛細孔釋放出來- - -」
(個案表示舒服、輕鬆)
再一次肌肉鬆弛法- - -
輔導員:「全身放鬆,焦慮從心中釋出來- - -
從橫隔膜釋放出來- - -
從腸胃釋放出來- - -
腦袋放輕鬆放得很輕鬆,焦慮從腦袋釋放出來- - -」
(個案表示更舒服、更輕鬆)
再一次肌肉鬆弛法- - -
輔導員:「全身放鬆- - -
把注意力放在你的背後,你的背後有一群焦慮能量,
輕輕的告訴他們:
『只是焦慮而沒有決策去執行的人注定是失敗者!
現在,只有把焦慮釋放出去才能冷靜應變,才有勝算的機會!』
他們懂了,
請背後的焦慮釋放出來- - -」
輔導員:「現在有什感覺?」
個案:「我感受到沒有了包袱、很輕鬆、解脫的感覺。」
(二)引導與心靈的談話→進入虛無找回失落的靈魂
輔導員:「接下來我的問話,請順著你心中的直覺回答我。
你真的需要升學嗎?」
個案找不到心中的答案,表示無法回答。
輔導員:「請把你的心慢慢往下沉,往你身體的下方去尋找你的答案!」
- - - - - - (因為失落的靈魂在潛意識的虛無空間中,必須找到祂才能清楚需求…)
輔導員:「你真的需要升學嗎?不讀書不是也很好嗎?」
(矛盾治療法:反向問句 可以激發個案的驅動力)
個案:「我要升學!」
輔導員:「為什麼?」
個案:「為了我的將來!我需要!」
輔導員:「你是否感受到一股感動的情緒?」
(輔導員感受到個案已經觸動到地底失落的靈魂)
個案點頭。
輔導員:「你有否感覺到一股熱能由地升上來,已升到你的膝蓋?」
個案興奮的說有。
輔導員:「這就是你自己的動能、也是你曾經遺忘的靈魂。
現在你察覺到他了,感動是必然的!
再問你一次,你需要升學嗎?」
(重覆問目標 個案目標越明確 其失落靈魂的回歸支持力量就越強)
個案:「有,我有絕對的需要!」
輔導員:「為什麼?」
個案:「為了我自己人生發展!為了我自己的前途!」
輔導員:「現在感覺如何?」
個案:「很輕鬆,現在想唸書了!」
輔導員:「很好,現在你的精神能量已回到身上,你可以感受得到嗎?」
個案點頭並感覺舒服與踏實感。
輔導員:「雖然充滿你全身,但是靠近你頭頂的地方,並沒有這股能量,
你有感覺到嗎?」
個案表示可以感受到。
輔導員:「這股能量就是支持你行動力的能量,當你對自己的目標越明確,追求的意義就越透徹,祂對你的支持度就越高,現在給你二分鐘的時間,自己好好再重新去想清楚自己為何需要升學?升學對你人生有何意義?你有絕對的需求嗎?」
個案進入沉思…
- - - - -
輔導員已感受到個案回歸的精神能量已完全充滿全身。
隨之個案篤定的告知輔導員:『我已經想通。』
輔導員引導個案解除輕度催眠回復意識狀態。
五、追蹤觀察
1.輔導員的觀察:從4/16至4/24在校期間觀察,除了午休時間,不再看到個案有趴在桌上睡覺的現象,上課時間能保持良好精神上課,看來很神輕氣爽的樣子。(處理以前,個案已經滿長一段時間精神不好,經常無精打采趴在桌上。)
2.4/24下午,輔導員見到個案,邀請個案到辦公室來,問4/15之後的狀況,個案笑著說:『心情很好,因為現在已經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去讀書了!這是之前一直辦不到的事!』
3.4/25上午,輔導員拿了一張紙條,上面問了幾個問題,要個案簡短回答4/15處理前後之改變差異,以下是個案所回答的內容:
(1)生活作息:早晚作息比之前正常,頭腦也清醒了許多。
(2)精神狀況(是否有再昏睡):昏睡情形改善很多,精神也比較好。
(3)工作效率:做事情比較沉穩。
(4)讀書的感覺:能夠按自己的步調去做複習的工作。
(5)與家人相處情形:因長時間補習班常缺課,爸媽對我很注意。
4.5/1輔導員再遇到個案,個案表示現在狀況維持的還不錯。
六、總結
(一)處理程序
0.蒐集資料,找出個案焦慮失落主因。
1.解除焦慮的生理反應
2.與個案內心世界對談
(1)當個案心中找不到答案時,往潛意識空間(虛無空間)尋找失落的精神能量。失落的個體其精神能量常沉淪至虛無空間,因此在對談時個案會空洞找不到自己要的答案,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感覺。
(2)所以有必要引導個案把心往下面空間沉,去與遺失的精神能量接合,個體的悟性才會產生,心中的答案才有機會尋獲。
當個案觸及到自己曾遺失的精神能量時心情、情緒會出現感動或激情,這時個案就會找到感覺,意義與目標也會出現。
(3)輔導員引導個案找出自己的方向目標,當方向目標越明確,其精神能量支持個體的力量越堅固落實,這時就可以準備結束這次的諮商。
(二)總結
當一人猶豫不決,下不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時,精神能量就會悄悄的流失,進入到虛無的空間。
這時個體只是處在焦慮的恐懼中。今天當你尋回曾經失落的靈魂時,當格外珍惜,因為祂就是伴你走上自我實現的動能量。
案例二、失落的阿男
第一次處理(意義治療法)
一、個案基本資料
姓名:OOO 性別:男 年齡:15歲 排行:老么 職業:高工一年級學生
二、困擾問題
1.個案氣喘發作頻率很高,不舒服就去睡,常處昏睡狀態,天寒也不知保暖,自己覺得越來越不愛自己。
2.個案心中常常感到無所事事與空虛,也不知道如何去改變生活,使生活過得充實,心好像浮懸在半空中。
3.個案站在導師室的鏡子前面,直覺鏡中的自己黯淡無光、很墮落!
三、資料蒐集 (諮商時間1998/ 3 / 11 / 12:30à13:00)
1.家庭結構圖:
2.個案心目中的父親,與內心的規則定義:
父親小心眼,疑心病重,沒對一件事關心過,工作賺錢只能自給自足,卻從不拿錢養家。外婆及媽媽要帶他去看精神科,但父親極力反彈,反而鬧得家裏更不愉快。小時候,看到父母吵架,常覺得父親無理,母親委屈,所以我和哥哥都站在母親這邊,從小就覺得有這樣的父親很倒霉。
3.個案心目中的母親:
母親一輩子中沒什麼幸運事降在她身上,但總以人定勝天的姿態來教導我和哥哥,為維持家計,開了家早餐店,我和哥哥很敬重母親,為減輕她的負擔,我和哥哥每天輪流於放學後到店裏洗碗盤,在她的面前,我和哥哥從不做出讓她生氣的事。
4.個案心目中的哥哥:
媽媽沒空管我時,常由哥哥管教,哥哥很優秀,也很照顧我,但很會罵人,若見我沒把事做好,就故意去把事做得很完美,再使用很討厭的字眼罵我,如“白癡”、“你一輩子就是這樣無能”、“低能兒”等,聽了心裏很生氣,所以只要哥哥表現好的,我就故意表現得很差、很笨。
5.個案對自己氣喘的描述:
我從小就有氣喘,在國中一二年級時,我常去跑步或游泳,運動量比較多,氣喘發作比較少。現在只要不舒服就去睡覺,心情很消沉,也比較少運動,所以氣喘較常發作。
四、資料分析:
1.個案期待父親能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但長時期以來,父親的表現令其不滿意與失望,個案將這種情緒,轉為非理性的內在語言-----“有這樣的父親是很倒霉的”。長期下來,一直是個自認倒霉的人,形成內心的自我詛咒,心情易掉入欲振乏力狀態。
2.個案和哥哥雖是手足情深,因為哥哥管教時,使用的語言,令其憤怒厭惡,導致個案行為轉為反向作用----「只要哥哥表現好的,我就偏偏不跟他一樣!」於是個案就故意表現很差、很笨。日子久了,也搞不清楚自己為何這麼不爭氣。(弄假成真)
3.個案生理上有氣喘的體質,又有前述的心理因素及家庭狀況,心理負擔相當沉重,所以見鏡中的自己(黯淡、墮落)就是他的心靈寫照。
4.個案的母親兼代父職,母親的辛勞很得個案的敬重,從母親身上,個案歸納出”凡事要靠自己,靠別人是沒用的”,因此當個案發現自己靠不住時,又會落入失落情結。
五、輔導過程
(諮商時間:1998 / 3 / 12 / 12:40à13:00 地點:一年級導師室)
1.支持性的談話: (歸屬意義治療,以下截取片斷的對話。)
(1)輔:其實你是很優秀的,你具有哥哥一切好的特質,只是你不願表現出來而已。
(個案極力的點頭,表示自己確實如此,因得到肯定,自信心開始產生。)
(2)輔:你和哥哥為分擔母親的辛勞,放學後輪流到店裏幫忙清洗碗盤,怕母親擔心,不做出使母親生氣的事,這是一般青年辦不到的事,而你們辦到了,相信你的母親因你們而感到欣慰。
(個案獲得肯定後,開始對自己所做的事產生意義。)
2.理性治療→意義治療法
(筆者自民國79年,跟隨潛意識心理專家方永來先生學習至今,在過程中筆者接受過個別心理治療與催眠訓練。下面這一段輔導處理,後半部有採用到淺度催眠引導。)
輔:你愛你的家嗎? (進入第一階段澄清)
案:不愛。
輔:什麼原因呢? (要個案拿出證據來)
案:從小我就覺得有這樣的父親很倒霉,所以我不愛我的家。
輔:你真的認為有這樣的父親很倒霉!
案:是的。 (第一階段澄清結束 )
(接下來輔導者要個案閉上眼睛,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進入潛意識操作。)
輔:你認為有這樣的父親很倒霉。 (進入第二階段理性澄清 )
案:沒錯。
輔:若是今天你換了一個能幹的父親,你就不會倒霉了嗎? (個案進入思考 )
案:不一定。
輔:想想下面的話:
“富裕的家庭有可能出現敗家子,而貧困的家庭也會出現優秀人才。”
(個案進入深思,爾後點點頭。)
輔:那麼,「倒霉」是父親造成的嗎?
案:不是。
輔:是母親造成的!
案:不是。
輔:是哥哥造成的!
案:不是。
輔:既不是父親造成的,也不是哥哥造成的,更不是母親造成的,那是怎麼產生的呢?
(個案再進入深沉的思考,過一會兒表示 )
案:是自己認為的。 (非理性邏輯思考破除,第二階段理性澄清結束)
輔:現在心裏有什麼感覺?
案:感覺心在慢慢打開,比前面舒服,但似乎心頭有個力量卡著。
輔:你的潛意識空間已經打開,在遙遠的前世,有一個你,也是個自認倒霉的人。 (進入前世今生處理)
現在,請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地下的空間,用你的心念重複告訴他,倒霉是自己想出來的,不是任何人造成的!
用你的愛去包容這世間,心就會舒坦,一邊講一邊把你的愛傳送出去。
(進入意義治療)
(個案的臉慢慢光亮起來,面帶微笑。 )
輔:現在感覺怎樣?
案:心頭卡住的力量消失,現在覺得舒服、明亮。
輔:你的感覺很好。
其實,你愛你的父母和哥哥,也就是你愛你的家。
(個案點點頭 )
輔:因為你愛你的家,所以你有責任去改善家庭環境,雖然目前辦不到,但這是你努力的方向。 (讓個案有目標、責任)
個案笑了,若有所悟的說:現在我最想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以前沒有學好的東西學好;再來要去瞭解冷凍科將來的出路,想知道怎麼走才會賺大錢,我要朝這方向走,以便將來改善我的家境。
(個案對生命開始產生意義 )
輔:你的眼睛可以慢慢的打開,說說你的感覺吧。
案:這世界現在看起來比較美,而且真實,以前的感覺是灰灰暗暗的,現在就是舒服、輕鬆。 (意義治療結束 )
六、追蹤結果
1998 / 3 / 16 個案覺得生活變得輕鬆,功課和身體狀況進步了。
1998 / 3 / 19 個案的生活週記上寫著:
這一週的我,很用心的在看待每一件事,雖然我不可能將每一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但求問心無愧,還有這一週我真的是玩也玩到了,書也讀到了,使我覺得很充實,而這樣的我,我非常的喜歡,可是又覺得少了什麼,可能是想學些什麼吧,但是又不知要學什麼好。
這一週,我感覺收獲良多,深深的覺得,一個人的運氣好壞是由心開始到你的所做所為,還有我發現,如果連自己都覺得自己運氣不好,而無精打采的話,那麼可能會使你更加的運氣不好- - - 。
七、建議
1.因個案常氣喘發作,建議個案每天能有定量的運動,以改進體質,有必要的話應聽取醫生建議做治療。
2.有關冷凍科之升學就業方針,可請教專業科目老師或輔導室。
八、結論
1. 個案因父親精神狀況出問題,無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使得個案的情緒長期處於不滿意、壓抑與失望中,為合理化這種不愉快的感覺,內在語言解釋為“有這樣的父親是倒霉的”,形成黑箱作業即內心的運作規則,長時間下來,總是認為自己是個倒霉的人,生活也就更無精打采。
又因哥哥的表達方式,令其產生憤怒的情緒,導致行為與哥哥走反向,偏偏哥哥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個案的表現則反其道而行,時間久了,個案也認定自己是這麼差。
這兩種情結交織在一起讓個案進入無助、失落的情緒與自動化的思考。
2. 整個輔導過程分為兩次:
|
項 目
|
使用技巧
|
所用時間
|
第一次
|
收集資料
|
傾聽、反影、澄清
|
30分鐘
|
第二次
|
輔 導
|
理性澄清、意義治療 淺度催眠引導(坐姿)
|
20分鐘
|
3. 收集資料過程,個案的情緒得到發洩,已產生治療效果;第二天的輔導過程,理性澄清使個案的非理性思考破除,黑箱作業瓦解,進入理性思考,而意義治療的加入,使整個治療達到高潮,個案開始對生命產生意義,進入心靈的昇華,經後續的追蹤觀察,個案的行為和思想確實得到矯正,朝著積極與光明面走。
4.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在個案處理過程,有時會觸發到前世今生的類同事件,若能隨機給予處理,可以減少類同事件的潛意識干擾,增加個案的恢復時效,因此,個案雖在二次輔導,前後合計不到一小時時間,但卻產生很好的治療效果。(1998/4/20)
5. 個案呈現的問題是長久以來一直無法突破的問題,這次的處理使個案維持良好狀態達二個月,這二個月筆者只做觀察,並沒進行任何個別輔導;第三個月後,個案在努力的動機上在減退中,爾後個案因父親不定期的吵嚷,引來個案相當大的心理問題。後來筆者又協助個案兩次潛意識處理(後續研究報告),這兩次潛意識處理後,個案至今(1999/4/28)仍能維持穩定上進的心態,對父親能持包容態度。
第二次處理
……阿男再陷入困境1998/9/20
一、困擾問題
1.個案情緒陷入極低潮狀態,來學校幾乎都在昏睡狀態。
2.只想遠離家庭,不想再見到父親。
3.試著和同學朋友出去晃、玩、抽煙,只感覺這種日子是如此的窮極無聊!
二、資料蒐集:(下列以第一人稱表達個案的敘述,個案已是高二學生。)
(諮商時間:1998/9/19am12:30->13:00 地點:導師室)
1.暑假期間,父母之間吵架不休,父親不拿錢出來養家、對家裡事不聞不問、更不用說關心我們了!他又一天到晚只會吵嚷著母親,說她搞外遇,我看不過去,就會去阻止,但是我始終沒辦法不理他們,我的情緒似乎已經無法控制了!真羨慕哥哥一副不為所動的樣子,似乎父母的爭吵跟他一點關係也沒,這是我無法想像的。
2.這個月以來,只要看到父親在家裡,我就會進入一種情緒狀態,而無法做任何的事,母親要我把房門關起來,眼不見為淨,但我辦不到!
3.開學後,每天放學,我刻意跟同學一起去撞球、遊晃、煙一根根的抽- - -,只覺得自己好像行屍走肉一般,很空洞無聊!因為我不想回家看到那厭惡的父親,我想畢業後我一定要搬出來,待父親年老,休想我會去養他!
三、資料分析
個案已完全進入情緒狀態達一個月之久,情緒一直無法跳脫出來,道理懂,卻做不到,於是輔導員要個案配合,直接使用潛意識操作處理。
知道卻無法改變,是許多人深感困擾的問題,尤其是處於心理困境者,其實最大原因是「意識知道,但是潛意識不知道,所以行為無法改變。」因此處理這類問題的最大訣竅就是從潛意識下手,讓潛意識知道、瞭解後,如此才能達到內外一致的改變,問題就容易迎刃而解!
因此,當筆者見到個案情緒已經完全進入某種狀態,很難跳脫出來時,緊急處理方式,就是直接引導進入潛意識,與個案的潛意識作溝通,一般而言,潛意識的領悟力很強,只要切中要點,問題就立即開解。
這一次的輔導策略,我將使用完形學派所提之圖形概念來協助個案跳脫錯亂情緒,並且試圖以跳脫出來的清淨能量,朔造人生藍圖,讓個案的人生發展產生方向性。(以下是使用的技巧程序)
四、問題處理---------跳脫情境 圖像處理法
(時間:1998/9/20/am8:30à8:50 地點:教室前面走廊)
輔導員要個案放輕鬆,先把攪亂的情緒放下,閉上眼睛,聽引導- - -
輔導員:你已經陷入父母情感的漩渦裡面,而變的無法自拔- - -
(個案能感受到自己就在黑暗中的漩渦 - - - )
輔導員:試想父母的情感,自有婚姻以來就一直出問題- - -
感情的事,剪不斷,理還亂,你能瞭解嗎?
(個案表示瞭解)
這是他們的男女私情,必須靠他們自行去解決- - -
也非你能力所能解決的事 - - -
(個案點頭表示瞭解。)
輔導員:既然是父母情感的問題,就與你無關,
所以,你現在應該從他們情感漩渦中浮上來- - -,浮上來吧!
(慢慢的,個案表示可以感受到頭上的光茫在擴大中- - - ,呈現在光明中)
輔導員:開始去構思你的人生藍圖吧!
把你的近程、中程、遠程人生目標變成一幅圖像
(輔導員掌握這時個案的最好能量狀態,要個案構思人生藍圖。)
- - - - - -
再把這圖像收回身體,與身體重合
- - - - - - -
個案慢慢睜開眼睛,若有所悟的道來:
現在的我已感受不到父母的爭吵能帶給我什麼干擾,
所以,我終於能明白也能體會,哥哥為何不受父母爭吵影響的內涵,
我也可以感受到有股動力,讓我想去為前程努力- - - -
五、追蹤觀察:
一星期後(9/27),個案覺得上週處理完,當天放學後就能按時回家,並自行安排時間讀書,做想做的事,見到父親已不再有情緒反應,直到現在仍是如此。
二週後(10/5),個案母親與輔導員聯繫,表示9/20那天開始,個案已不用她擔心,每天準時回家,晚上能用心讀書,呈穩定狀態,與9/20之前的情況相比,進步很大!
六、總結
1.圖像處理的觀念來自完形學派,若把榮格的意識流觀念加上人生圖形,就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幅能量動態圖形,這圖形有著生命的流動,上朔過去,下繼未來,圖形中記錄著過去、現在、未來。
2.每一個生命個體皆有他的生命藍圖,這個藍圖在潛意識中,祂隨時在流動著。過去生命雖已定形,但是仍有可能再走回過往的軌跡,而形成「歷史重演」的生命輪迴,因此,若想跳脫生命輪迴之苦,修改生命圖像,也是一個好法子!
3.這個案例的輔導主軸思想就是由「修正人生圖像」而來,當抓到個案的陰暗處,使用輔導技巧,讓個案進入現在處境的人生圖像點,個案會感受到當時陷入情境的力場,輔導員告知「從漩渦中浮上來」,當個案浮上來後,他會看到或感受到光明,這時,他的生命已經由陰暗轉為光明。
4.人生圖形就如能量的流動,若滯留在問題點上,人就會出問題,因此要能感受圖像脈動,才能從圖像中跳脫出來。跳脫之際,是命運轉變進階的重要時刻,若能於此時此刻,朔造人生藍圖,讓生命能量擁戴目標前進,則個案之後的動力衝勁易持久不懈。
5.情緒陷入困境中,就如把精神能量傾注於圖像的坑洞中而無法自拔,精神能量若能從坑洞中浮出來,情緒就不為所困。
因此,藍圖本身呈現的就是命運的劇本,若想要當人生劇本的導演,就要去探究如何擁有這般能力!
七、討論與追蹤
1.輔導員如何才能操作這項技術?
必須具備「圖像盡收眼底」的能力,其實是這一種居高臨下的能力,此能力可以透過禪天修持法的訓練,就能很快擁有,方永來先生已有研發這套佛法課程。另外輔導員必須具有敏銳的察覺能力,把個案的關鍵問題點抓出來,再配合圖像處理,個案的負面能量就會很快速的轉為正向能量,困擾的問題就會在短時間內消失。
2.個案經由這次處理,經一年的觀察發現其努力的動機一直能保持很好,即使是家庭因素、健康因素或環境因素,似乎對他皆不構成影響,只是個案過去以來許多學習狀態不良,學業基礎不夠,這些方面都是現在的他在積極努力與學習改進中。(1999/7/22)
3.(2000/5/1),個案已高三,即將畢業,這一年,他一直有個強烈的求學動機,就是要考上一所大學,為這一目標,常熬夜苦讀,深感時間不夠,故偶爾以生病為由,留在家中K書。據筆者觀察,個案的課業確實在直線上升中。
4.(2001/4),個案已考上某公立二技專科,相當堅強用心,這天特意回學校來感激筆者過去給予的輔導。
5.(2004/4),個案考上某國立科大。
陸、結 論
失落與存在治療
從精神能量的角度來看失落
「失落」就是個體在探求意義受阻後、目標消失、連續性中斷後,精神能量(靈魂)進入(靈魂)失落 的狀態。若從動態生命圖像來看精神能量(靈魂)失落,其實就是個體因上述因素導致精神能量(靈魂)散落在生命歷程時空隙縫中,因精神能量(靈魂)無法回歸意識供個體使用, 所產生的一系列身心症狀。而法蘭克稱個體處在無意義虛無狀態,是因為靈魂失調導致價值、道德觀、精神、靈魂上的矛盾問題所造成。與本能、衝動無關,也非精神病理造成。
失落的外顯狀態
試想個體精神能量 分落在不同歷程的生命時空中,無法回歸個體應付內在外在環境,以支持生命延續,個體將會產生什麼現象?焦慮、無助、乏力、動力不足、徬徨、枯竭、了無生趣、低抵抗力、苦澀麻木、隨波逐流 、失去自我主導性……等名詞皆是描述個體在失去精神能量支持後的現象之一。 當個體失去部分精神能量支持,殘餘精神能量只能拖著疲憊的軀體過日子。這樣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但是個體又找不到解決之道,只會感覺苦出無期,嚴重者甚至會尋求自殺以解除這種苦痛。在生活中能激起生存感覺的刺激物件也許能喚起失落個體活著的幾分感覺, 因此個體在某些時機會想去嘗試刺激冒險的活動。例如反覆的冒險、飆車、性行為、吃,甚至強烈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也能帶給乏味的個體一些存在的感覺。但是也有許多失落的人藉由嗜睡來模糊生存的感覺(虛無的感覺),這樣至少可以逃避在清醒狀態下如何去面對「自己」!
如何令靈魂產生覺悟?
既然失落是靈魂(精神能量)因外在認知引發失落(引起失調)所促成,那麼處理之道就要回歸「靈魂的覺悟」。如何令靈魂產生覺悟? 首先必須瞭解靈魂的特質,個體的靈魂並非一個,至少我們聽過三魂七魄,這就已經告訴我們至少有十個靈魂,個體失落也許是這十個靈魂之中的數個。當靈魂因事件脫離軀體,就是一團能量,這一團能量呈現的就是個體的形象。靈魂在體外比在體內靈活敏感,也是個體最好的雷達收發站,有任何接收到的訊息或心情,都會直接傳遞給個體,因此個體會隱約之間覺得有著潛意識牽引的干擾。也就是個體的靈魂雖然離開 身體,但是跟個體是保持密切的聯繫關係。而且這個離體的靈魂通常會保持著離開個體當時的心情,就如失去意義目標後而掉落虛無空間的靈魂,則這一靈魂就是保持失落無目標的狀態,在虛無空間漂泊著。
如何才能直接與個體失落的靈魂溝通?相信大家曾經見過一些人們面臨困境時,他們會說:「道理我懂,但是就是跳脫不出來!」,這就是個體還有靈魂陷在困境中,還沒得到溝通與覺悟。從精神分析來看個體,個體一直受過去事件束縛,而處在停滯狀態。若能透過潛意識溝通,抒解個體在潛意識中的衝突本能,那麼個體意識到 原來是潛意識的……想法時,就可以對自己有選擇。從筆者輔導經驗的理念,個體在過去每一時空的陰影與牽絆,皆代表在那一時空有一個體的靈魂仍停滯在那時空事件中,處理的方法就是進入那時空與個體靈魂作溝通,當這停滯靈魂滿意了、領悟了,就會自動從潛意識空間回到意識空間支持個體,個體生命圖像的這道隙縫裂痕就自然痊癒, 而原來顯現的身心不良症狀也自然消失,而且變得比之前更俐落清晰。這就是進入該時空與個體靈魂溝通的意義。
失落的處理方法
失落與昇華是一體兩面的,不是伏就是起,與生命的歷程必須走向死亡卻要面向陽光是一樣的。
存在主義治療著重點不僅是此時此刻,還著重在個體的完整性及未來導向,使個體成為一個具有活力、創造力、能朝向自己期待方向發展的人。
即治療著重在:
1.此時此刻:自我察覺、知道現在在做什麼、可以做什麼、想做什麼。
2.完整性:個體的身、心、靈達平衡、自在、自由狀態、具有潛能、活力、創造力。
3.未來導向:培養短、中、長期生活目標、計劃,使成為能完全為自己負責的個體,朝向自我實現的目標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