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承認她就是我的母親
輔導員:林宜靜(2000/9-10月)
一、基本資料
(一)案主姓名:xxx
(二)性別:男
(三)年齡:17歲
(四)學校年級:高工一年級
二:問題行為概述
1. 9/19個案沒來上學,輔導員打電話到個案的家,沒人接聽。
2. 9/20個案遲到,進入週會隊伍,輔導員問及為何昨天沒來上學,個案只說:「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前晚比較晚回家,被媽媽罵,受不了就把媽媽打傷!昨天心情不大好,所以不想來上學!」
3. 個案表示和媽媽爭吵或打架是常有的事。以前在國中,只要有誰惹火了他,就馬上把桌椅甩過去,或下課把同學叫去廁所毒打一翻,若還行不通就到外面叫朋友來打架。(個案認為自行解決最快!認為自己可以去處罰他人!)
4. 個案的陳述過程,會一直強調自己不滿意就可以去處罰他人,在思考層次上,無法提升至尊重他人,甚至無法理解理性溝通,所思考的層面只停滯在攻擊與暴力。
三、輔導目標
1.平息個案內在的暴戾之氣。
2.改善個案與母親關係。
第 一 次 輔 導
(2000/9/20)
一、蒐集資料(2000/9/20/am8:15->8:30 & am12:45->13:15)
1. 家庭圖
2. 每當個案一提及「媽媽」,個案的情緒就轉為激動、憤怒,問他為什麼?個案表示媽媽很三八、很嘮叨、只會指責別人不知檢討自己(親戚也都這麼說)、學歷只有小學畢業而已、個案認為媽媽不疼愛他(就如只買便宜東西給個案,貴的卻捨不得買給個案,卻捨得買貴重物送娘家之人)、也會打罵個案、個案不承認她就是自己的親生媽媽、並且強調為何爸爸會娶一位這麼沒水準的人當太太?真希望爸爸媽媽趕快離婚!
個案的母親開家庭美髮,店面與住家分開,回家時間稍晚。
個案表示他和母親的爭吵大概是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
3. 個案覺得家裡只有爸爸可以溝通,而且爸爸很愛他,會開導他。
但爸爸因公務關係常三更半夜才回家。
4. 個案六歲以前是住台南,由阿公阿嬤照顧,他們很寵愛個案,個案一直希望能再回台南阿公阿嬤身邊住,說及此,個案眼框紅了。
5. 個案表示父母說他在幼稚園時,曾發生過一次車禍,當時頭有流血逢針,至今偶爾會頭痛。感覺上若一受刺激,就會有頭痛現象,受不了或承受不了外界壓力時(即他人的連續刺激),會控制不住自己就打人,個案對自己在國中的幾次事件,會覺得自己怎會如此?最後還要爸爸去收攤?
二、分析診斷
1. 從個案敘述,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對母親充滿了憤怒與不滿,甚至指責的程度已超過一般孩子對母親的要求,這一段筆者仍要再觀察求證,再做診斷分析。
2. 個案提及自己有暴力傾向,而暴力的發生,常是被連續罵或被連續刺激時引發的,在引發當時會有頭痛現象,而後進入無法控制狀態。因此可以推論個案的暴力傾向,應該含有病理因素,而這一病理因素的源頭可能來自個案幼稚園的那場車禍(重大打擊後症)。
根據這一線索,若個案生理沒有因此事件所產生的任何傷害時,在治療策略上可以採心理分析,讓個案回歸當時情境,協助個案把因車禍造成的外傾精神能量收回,及記憶性的腦傷消除,或許可以解除個案頭痛引發的失控暴力。
3. 個案的母親特質是看到不滿意事件的就會立即要求,或細細念,似乎不察覺個案已進入無法控制狀態,仍一直怒罵不停,因此個案在此狀態下就會進入反擊(出手打人)。另外當母親進入個案的成見認知狀態下時,個案只覺得教訓母親,也沒什大不了的。
同樣的,個案在校若有同學連續刺激他,個案亦會進入母親連續責罵他的情境,而進入反擊狀態。
(診斷分析3.筆者分析給予個案聽,個案告知筆者確實有這種現象。)
三、輔導過程(2000/9/20/am8:15->8:30 & am12:45->13:15)
輔導策略有三:資料蒐集、肌肉鬆弛法、心理分析
1.資料蒐集:同理、澄清、反映個案狀況,令個案情緒得以喧洩。
個案9/20早上進入週會班級隊伍,輔導員問及個案為何昨天沒來,個案在敘述過程情緒相當糟且激動,於是輔導員請個案到操場旁的樹陰下,請個案暫時先坐下來,慢慢說。
(1)個案在敘述母親時,情緒表情極為憤怒激動並且對於打母親一事的態度很不以為然,時而引述阿公阿嬤或父親的口語去批判自己的母親,並且認為打母親是很平常的事。
當輔導員問及父母相處關係如何?父親會打母親嗎?
個案表示父母會偶爾爭吵,但是沒看過父親打母親。
(2)個案談及阿公阿嬤時會有溫馨流露,很希望再回台南故鄉跟阿公阿嬤住。
個案談及父親,會認為父親對他很好,會開導他,但會為父親娶到這樣的老婆感到難過:個案並引述(認同)阿公阿嬤的話,認為父親大學畢業的高學歷應該可以娶到一位高學歷且月薪總有個七八萬之人。又引述父親之言,在大學時本有一喜歡之人,但是因為不會講台語令阿公反對,而當時母親會講台語,因此阿公希望父親娶現在之母親。
(3)個案在談話過程,會進入自我獨白狀態,眼睛不正視輔導員,頭時而搖晃搖晃的。
輔導員的態度:
同理、澄清、反映個案狀況,令個案情緒得以喧洩。
在過程輔導員不做任何批判、建議,只是反映個案當時狀況。
個案情緒也隨之穩定許多,但個案內在衝突卻沒平息,因此輔導員同理個案的內心痛苦與無奈,告知個案,輔導員很希望協助他得到內心的平靜,希望個案午休能到導師室,讓輔導員想想辦法幫他,個案同意。
2.肌肉鬆弛法:協助個案釋放暴戾之氣,使情緒穩定下來。
個案午休到辦公室來,輔導員請個案坐下來,再澄清上午個案對母親之看法,個案持的態度仍然一樣,當提及母親時情緒依然激動。個案並且表示他過去在國中時,會與導師頂嘴起正面衝突,當同學惹他時,他會自然的把桌椅甩去,或下課把惹他的同學叫去廁所毒打,再不然就叫外面的朋友來恐嚇圍毆…
輔導員見個案敘述過去的暴力史,情緒亦沉浸在過去的事件中而隨之遷動起伏…
於是輔導員問個案:你覺得打人就能解決問題嗎?
個案:自行解決比較快…
輔導員:把人打傷了,後面跟著來的是校規、家長到校排解…
似乎跟著來的事更多…
個案低下頭,心裡有很深的同感說:「是呀!」
輔導員:其實,心情還是一樣的不好!甚至更糟!
個案點頭。
輔導員:就如你和母親爭吵也好或與同學打架也好,但你終究還是要回到那個環境,還是要跟他們相處,其實你的心情並沒有好過過!只是更糟更遭而已!
個案深有同感,連連點頭。
輔導員:因此,訴諸暴力並非解決之道。
個案同意。
輔導員:我能瞭解你一直無法控制情緒之苦,說實在的,你也不希望如此。
個案:確是如此!
輔導員:長期下來,你有好多的憤怒一直鬱積在心裡面…
個案同意並表示時有胸悶現象。
輔導員:我教你做做肌肉鬆弛法,或許可以幫助你,把鬱積在胸部的負面能量釋放出來,好嗎?
個案點頭同意。
於是輔導員引導個案做肌肉鬆弛法,在放鬆時,引導個案把長年鬱積在心胸的憤怒、不滿、焦慮之心理物理能釋放出來,每引導一次,個案表示更平靜舒服。
3.心理分析:淺度催眠,讓個案回歸幼稚園那場車禍情境,協助個案把因車禍造成的外傾精神能量收回身上,並且消除記憶性腦傷。
當輔導員引導個案做第三次肌肉鬆弛法時,見個案已能平靜穩定,於是引導個案回至幼稚園那場車禍現場。
有關這場車禍,個案之前表示是父母曾告訴他有這麼一件事,但他已經不記得了。
因此,輔導員在引導時會強調,記得也好,不記得也好,目標就索定在幼稚園那場車禍的時空。
當引導個案進入當時情境時,個案的後腦部位,會呈現一個能量傷痕的形象出來,輔導員察覺到,於是問個案:可以感受到後腦的傷嗎?
個案頓了一下,點頭。
輔導員並且引導個案進入幼稚園車禍情境,並且與當時的自己對話:
「告訴他,你就是十年後的他,其實這場車禍雖然受了點傷,但對生命並沒受到影響,看看你就是他,還好好的、安全無恙的活著。」
「告訴他,你的傷早已治療好了!」
(輔導員引導個案觀想自己當時被療傷的過程,並且已經治療好了!)
「傷療好,就該回到身上來!而不是停留在那時空。」
(當個案的精神能量回歸到身體時,有些微頭暈,於是輔導員察覺到這可能是那次車禍所造成的腦震盪現象。)
「似乎當時腦震盪現象,仍影響著今天的你,請聽我引導,讓能量體回歸正位…不再處在震盪狀態…」
…
催眠結束,個案告訴輔導員,心很靜,身體很舒服,頭腦變得比較清晰,再感覺母親時似乎沒那麼生氣了。
四、與家長聯繫:(2000/9/20/pm4:0->4:20)
(輔導員向個案表示要與他的父母談談,個案表示與他的父親談就好,不要與他的母親談,理由是母親太多話了,什麼都要管。)
1.在電話中,個案的父親表示他也搞不懂為何他的太太與孩子間,一碰在一起
就是爭吵!?
孩子(個案)似乎有被洗腦…(個案的父親不經意的提及)
孩子只認為阿嬤是他的母親,不認為媽媽就是他的母親,…
也曾勸過太太不要管孩子這麼多,但是太太認為現在不管,以後就不好管。
或許是因為太太有潔癖,對孩子會比較要求吧!
個案的父親並且對於前一天個案晚回去的原因不是很清楚,認為需要再瞭解;個案的父親對於個案把他太太打受傷一事,似乎也不是很清楚。
2.輔導員告訴個案的父親,個案說他很愛他,請有空多關心個案!
輔導員並提及個案幼稚園車禍一事,時而引發個案頭痛,是否知道?個案的父親表示不知。問及是否有帶個案去檢查過?個案的父親表示沒有。
五、輔導員的反思
1.個案對母親的刻板印象一直無法改善,可能受重要親人灌輸對母親的不良認知有關(由個案的父親不經意的一句話『他可能被洗腦』,可以清楚的印證!)。
日積月累下來,個案可能已把成人的認知內化成超我。因此,當母親出現他認為不良的行為時,個案就會想去處罰母親,而演化出罵母親,打母親的事件。
另外,個案的母親可能擁有一些令個案不喜歡的特質,而且出現頻率頗高,日積月累下來,已令個案面對到他的母親,就容易觸發內心的厭惡,情緒易進入一種不良狀態。
2.第一次的輔導,首重在澄清,還不進入處理個案與母親的關係,主要因素是,個案一提及母親,情緒衝擊很大,對母親的認知是『低賤、三八…』,似乎找不到任何正面的理由去看待她,因此輔導策略是讓個案盡情去喧洩,輔導員並從旁反映個案的看法。
3.因為個案激動不穩的情緒,無法進入理性思考,所以輔導員採治療策略是釋放出個案長期不滿鬱積於內在的心理物理能,讓個案能達內心平靜。
個案經引導,很能進入狀況。
4.這次以精神分析協助個案解除記憶性的傷痕,輔導員的感受度有一新突破,也就是能從深度同理中清楚的見到個案過去的傷痕(或許為個案對那次事件的記憶傷痕),顯現的位置在個案的腦部後方,當輔導員協助個案解除那次事件的記憶傷痕後,這一傷痕也隨之消失了。
5.輔導員想與個案母親談談,多次撥電話到個案家皆沒人接聽,心想個案也不希望輔導員與他的母親接觸,因此就沒再積極電話聯繫了。
因此,心想也許可以不由個案母親改變,就單從個案本身做改變,應該也有個方法吧!
6.對於個案回到家就會進入不良情緒狀,若從圖像場論的觀點來看,即個案回到家就會進入一種不良力場關係中,這部份應可以列入下次的輔導重點!
六、觀察追蹤
1.輔導員一週的觀察:一週以來個案在校表現滿平穩、和善的。
2.10/4,個案表示上週以來,雖然與母親有發生過爭吵,但沒有再發生頭痛的事。
3.10/4,個案的談話,比較能說出自己正面的事蹟。但是內化的超我仍想去懲罰母親。
第 二 次 輔 導
(2000/10/4/am12:45->13:05)
一、蒐集資料
1.10/4,個案的週記寫著,上週六又與母親爭吵,當時個案的母親覺得家裡太亂而在客廳罵人,個案在書房覺得母親太過份,出去想要去教訓她,於是先起口角,然後母親隨手抓把東西丟向個案,個案想要打過去,幸好父親在旁及時制止,而沒發生打架一事。
2.輔導員找來個案瞭解情形,個案仍認為母親只會細細念,不順就罵,愛管閒事,不會自我反省,以前在鄉下,祖父母、親戚們也都認為父母早該離婚,個案也這麼認為(個案呈現的是以祖父母之想法、親戚的想法來看待母親)。
3.個案被母親罵時之因應歷程:
耳邊風 à 煩 à 憤怒 à 反罵 à 與母親大打出手
4.個案表示國中老師也常念他,當他被念時,他受不了時,就會頂嘴過去,而後就有被記過的情形。
5.個案認為自己比母親好,因為他能自我反省,母親不能,並且自己現在比以前有修養。
個案國一開始就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至今,因為個案認為洗衣機無法把衣服洗乾淨。(個案平日服儀相當整齊、清潔)
對於過去的事,不想再去想它,想了心裡就很煩,很不舒服。(個案一提起過去,頭就低下,有股難過之情在產生…)
二、分析診斷
1.個案與母親的關係就如兄弟,爭吵就如兄弟般,爭吵也如家常便飯。
(對於這點,個案極表同意讚成。)
2.個案過去的許多不良經驗,一直鬱積在內心世界,這股能量常是個案的引爆點。也就是當個案遇到類同情境時,如被罵、被念、被說時,這股能量就會引發個案的連續行為如防衛、頂嘴、打人、攻擊等…
個案因長期與母親爭吵,因此家庭情境及母親的某些行為特徵,亦是刺激個案情緒的引爆點,
3.若能協助個案釋放出這股內在的心理物理能量時,個案的性情應能有所改變…
三、輔導過程
(一)從正面出發
1.當個案談及他自國中以來就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而且每天都穿著整齊來校,輔導員不禁讚嘆個案這份情操的持續,更是時下許多人所做不到的,個案受到肯定,對自我的信心似乎也從笑容顯現出來。
2.個案提及自己比母親更能自我反省而且有修養,輔導員順個案的話題,告知能自我反省是很好的現象,希望能持續下去。
3.再次澄清個案對母親的觀點,個案仍持相同的態度。
(二)瞭解刺激的生理反應 再進入肌肉鬆弛法
輔導員告知個案,當人受到刺激時,會起生理反應,即生理會分泌荷爾蒙支持個體攻擊或逃跑的能量,若當時個體沒有把這些能量消耗掉,則這能量就是儲存在個體身上,日積月累下來,形成個體日後遇到類同情境時就會進入無法控制狀態。若要解除這種能量的制約,可採肌肉鬆弛法處理。
個案瞭解,也願意嘗試,因此輔導員引導個案做二次肌肉鬆弛法,在放鬆過程,輔導員引導個案回到過去常受刺激的情境畫面(可能是與朋友的衝突或與母親的衝突情境),然後引導個案把當時情境的憤怒能量、焦慮能量…,慢慢釋放出來,從內心世界釋放出來,從腦袋中釋放出來…。
當第二次放鬆時,個案表示可以感受到身體變得舒服,內心變得很靜,腦袋比之前還要清楚。
(三)跳脫情緒困境
輔導員見個案呈現穩定狀態,因此進一步引導個案,再去想想與母親爭執的畫面,這時個案身體的前方能量進入一種亂流的狀態,個案表示他很不舒服…‧
個案有點恐慌,聲音微弱的說:我不想看到媽媽…我不想看到媽媽…
輔導員輕柔的說:放輕鬆一點,再放輕鬆一點…
把對母親的憤怒釋放出來,那只是能量而已,釋放出來吧!
個案聽引導做了,認為有比較舒服,但是口中仍說著我不要看到媽媽…
輔導員:既然不喜歡這個母親,那麼你心目中的母親是怎樣的?
個案頓了一下,說:不知道!
輔導員:阿嬤像不像你的母親?
個案:阿嬤不是我的媽媽,我對母親的感覺只是一片空白…
輔導員:那麼在你的親人中,有誰比較像母親般的照顧你?
個案:媽媽的四個姊妹他們都很疼我。
輔導員:只有母親無法令你接受…
個案難過的點頭。
輔導員:能否告訴我你要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人?
個案很茫然的說:…一片空白…
輔導員再次引導個案練習肌肉鬆弛法,在放鬆時,要個案想著母親與他的不良記憶畫面,然後把自己對畫面中所凝聚的不良能量釋放出來…
… … …
輔導員感覺個案在釋放負面能量的速度很慢,並且個案情緒反應仍持續,推斷個案在跳脫情境方面仍有困難。
於是改變另一方式,引導個案回顧家庭情境『自己與母親之爭執力場』,已經形成一種漩渦能量力場了,因此當與母親一接觸就會一起進入這漩渦力場中。
輔導員引導個案放鬆,並從這一漩渦浮升上來。
爾後個案表示他可以清楚的感覺到自己在混亂中浮升,接著心裡感到平靜,身體舒服。
輔導員再問個案:對母親的感覺如何?
個案表示:比較好,但是仍不想再看到媽媽!
輔導員察覺個案對母親的排斥感仍在,
於是就順著個案的感覺說:你不是早就不理你的媽媽了嗎?
個案點頭。
輔導員:既然早就不理媽媽了,還須再對她這麼生氣嗎?
個案著實頓了一陣,生理能量開始鬆解轉變,進入深思…
… … …
輔導員:所以,你對母親的憤怒是該釋放出來了,
不須把憤怒留在自己的身上了,你明白憤怒留在身上只是增加苦痛而已!
你可以想著這股憤怒,就如空氣一般的從你的體內流出來,流出來…
輔導員見個案平穩的接受引導,身體的能量由負轉正…
… … …
催眠結束後,
輔導員再問個案:再想想你的媽媽,還會令你生氣嗎?
個案搖頭說:不會了!
四、追蹤觀察
1.個案於10/8的週記上寫著…
這個禮拜,家中的氣氛變得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樣子─『一回到家就吵吵鬧鬧的,甚至一走進家中大門就有一種不祥和的氣氛,一看到那個(媽媽)臉形,就像要罵人、要打人的感覺。』
而最近二次老師要我去辦公室打坐,也開導我讓我可以心平氣和的跟家人和好相處。
2.10/11,個案高興的表示,上週以來,滿好的,都沒有跟媽媽吵架。
已經能聽父親的勸導,沒再跟媽媽吵架,自己這一週真的做到了!
以前父親常勸導他不要跟媽媽爭吵,但是辦不到!
這週能冷靜的看待媽媽就是這種人…,自己不會跟媽媽一般見識。
五、輔導員的反思與檢討
1.跳脫情緒之前後轉折,決定因素:
前半段,輔導員太急於讓個案跳脫出來,在引導時,要個案面對困境釋出不量能量,但個案心有抗拒,對於能量的釋出做不來,因此輔導員改變策略,直入個案的心理,告訴他不是早就不理會母親了嗎?還須抗拒嗎?使個案進入理性層面,爾後願意釋放出對母親的憤怒,輔導才算圓滿告一段落。
2.輔導員雖已經協助個案釋放「對母親不良記憶的能量」,個案後來的反應已能「不和母親爭吵」,但是從個案對母親描述不會和她一般見識…,仍存有輕藐之意,即個案之內化超我並沒有解除,這些超我準則皆是祖父母或其他親人給予的,若不解除,以後母親再有令其超我不滿意時,個案可能會想再去處罰母親!
3.問題思考點:
『個案六歲才回父母身邊住』
『個案五六年級時開始與母親發生爭吵打架』
『是否在個案小時候,他的祖父母親戚等對他灌輸了對母親的不良看法?當時的個案的感受不知如何?是否感到羞怒?難過?而造成今日的陰影。還是就完全照單全收形成冥印?令個案一直以成見來看待母親?』
『個案的父親又對他發表了有關太太的那些看法?而影響個案。』
『個案小學五六年級,是否有誰灌輸他母親的種種不是?而成為個案對母親的強烈反彈。』
第 三 次 輔 導
(2000/10/11/am12:45->13:15)
一、資料蒐集
1.個案表示他在小學五六年級以前,知道母親有嘮叨的特質,但是對母親的感覺還好。
2.在五六年級時,祖父母及父親曾告訴他有關母親的種種如只有小學畢、嘴巴愛亂說話、…父親也很後悔娶到母親,其實大可娶到更好的等等。
(個案在述說當時祖父母或父親對母親的種種看法時,他的情緒、語氣已經進入祖父母的口氣在批判他的母親。
個案在述說這一段時,會有一種殺傷力頗重的能量場橫切個案的胸膛,輔導員問個案能否感受胸部以下不舒服,個案表示他沒有感受到…
這一負面能量場的消失或回正,將是輔導員諮商圓滿與否的指標。)
3.個案表示,自從那次以後,他就是怎麼看母親,就是怎麼不對,衝突也常產生。爾後祖父母或父親偶而也會再提母親的種種不是…
個案表示當時五六年級的他,已經比較懂事,也能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
二、分析診斷
1.個案的父親曾不經意的提及到『個案可能被洗腦』,其實蘊藏的意思,應是疼愛個案的祖父母常在個案面前數落個案的母親種種不是,個案聽久了,就把他們的看法情緒內化為自己的看法與情緒。
2.祖父母重覆述說個案母親種種不是,他們是個案所愛的重要親人,因此祖父母對個案說的話,個案會不加任何求證就把他們的情緒與認知內化入自己的情緒與認知,這一部分形成個案的超我一部分,母親有違反個案的超我法則時,他批判、指責、教訓、懲罰的對象,同理,個案上國中後,在校若有人刺激他,他也會去教訓、懲罰同學。
三、輔導過程
1.理性分析
輔導員觀察個案在述及母親種種不是時,很明顯的角色扮演是以祖父祖母的身份來批判母親,因此,告訴個案,若從前面的描述推論,個案雖然對母親有些許生氣,但是裡面對母親之憤怒已經不只是自己的憤怒,而是包含許多祖父祖母對母親的憤怒。
個案同意這樣的說法。
輔導員告訴個案若能把內含祖父母對母親之不良情緒釋放出來,自己的痛苦不僅會減少,而且能用自己真正的看法去看待母親,不受祖父母的影響或外在影響。
若不釋放出來,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對問題也無法冷靜看待,痛苦將是繼續存在…
… … …
個案表示能夠瞭解。
2.冥印的解除
接著,輔導員引導個案,回到五六年級時,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場情景『祖父祖母跟他講母親種種不是的情境(當時個案的父親也在場)』。
個案在淺度催眠狀態,可以清楚的回到那情境,
於是,輔導員要個案跟這情境中的祖父母、父親講話:
『媽媽就是這樣子,再批判、再生氣也是無法改變事實…,因為媽媽就是這樣… 憤怒應該可以放下了吧!』
接著,輔導員引導個案把「從此情境進來的憤怒能量」一一釋放出來…
… … …
個案表示他的心變得很靜…
再一次,輔導員引導個案,把過去以來,祖父祖母對他批判母親之言語、景像,以能量形態儲存於情緒、記憶中,也一一釋放出來…
個案表示他的心變得很靜很靜,腦袋也變得更清晰。
輔導員:你的父親已經受這事件影響很深,也夠難過了,若是你跟著父親一起難過,能不能協助父親解決問題?
個案搖頭。
輔導員:對事有幫助嗎?
個案再搖頭。
輔導員:不受情緒干擾,才能冷靜思考出解決之道!
於是個案同意輔導員引導他把「同理父親的難過之情緒」釋放出來,催眠結束後,個案表示一切是那麼的平靜,感激而去。
四、追蹤觀察
1.10/20/am12:45à13:00
個案表示,現在家庭生活就與一般家庭一樣,沒有與母親再發生吵架的事,現與母親相處,比較能講一些話了。
(輔導員向個案表示,這是她要協助個案的目標,今天見個案已能和母親和睦
相處,表示目標已達成,因此諮商關係也該終止了,但是仍然歡迎個案有任何問題時,能再回來討論。)
2.10/21/am8:30à8:40
個案的父親表示,個案現在在家裡滿好的,沒有再看到個案與他的母親有任何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