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派-3.生死本能、人格發展
佛洛德認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類兩大基本本能。
生死本能 |
生之本能 |
死之本能 |
詮釋 |
產生多種多樣的機體本能,包括性愛本能,為數很多,最初互不依賴在較晚期才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綜合体。 每一種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個別器官得到享受,它們結合起來,起著保存種族生存的力量。 |
死亡本能又被稱為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無機狀態)的衝動。 死亡本能,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 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
利比多 達那多斯 |
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利比多”,它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指向於生命的生長和增進。 |
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達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表現為求死的欲望。 |
建設性 破壞性 |
生本能,它富於建設性,它的“目標就在於不斷建立更大的統一體,並極力地維護它們——簡而言之,是親合”。 |
死本能,它富於破壞性,“目標是取消聯結,故而帶來毀滅”,“它的最終目標是使勃勃生機變成無機狀態”。 |
愛欲本能 破壞本能 |
後期佛洛德將本能分為愛欲本能和破壞本能兩種。 愛欲本能的目的是維護生命,企圖將越來越多的有生命的物質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所以它又可稱為生的本能;而破壞本能與愛欲本能相反,是想毀滅生命,讓有生命的一切退回到無機物狀態,所以它又被稱為死的本能。 |
|
Libido |
在整個心理活動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慾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慾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稱為“Libido”。 Libido能夠給人的全部活動,本能和慾望提供力量。 所以推斷幼兒要求別人向他表示親善和体貼‧及依偎別人的行為,理解為狹義的“性行為”表現, |
|
|
佛洛德認為,世界本來是無機的,生物的出現就是因為世界發生了變化, 佛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樂原則》提出了人類「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理論。 |
|
|
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提出的一個理論:最初人有三種性別,即男性、女性以及男女混合性。 佛洛德由此獲得啟示,認為這一說法也許是用類似神話的語言表達了一種可能的情況; 而這些碎塊從此就一直竭力想通過性本能(即愛欲本能)重新聚合起來; 如果這一假設也是可以成立的,那麼,愛欲確實是一種本能。 |
人格發展理論---精神分析學派
「力比多是一種心理物理能,這一種能量的變化可以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發生,也可以在進入催眠的狀態下發生,也可以在人類産生頓悟的狀態下發生,所以在正常的意識狀態之下它也可能會發生。 |
研究原我的方法
(1)自由聯想 (2) 夢的解析:1/ 凝縮 2/ 轉移 3/ 戲劇化 4/ 潤飾
(3)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失誤和口誤 (4) 幽默
人格的發展
|
(1)口腔期(0~1.5歲) |
(2)肛門期(1.5~3歲) |
(3)性蕾期(3~5歲) |
|
|
性感區 |
唇和舌 |
肛門和大腸 |
生殖器區域 |
|
|
快樂原則條件下 |
1.第一年 乳房滿足幼兒「 營養需要和快樂需要」 2.第二年: 口唇受虐待階段 |
1.体驗糞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種快感。 2.幼兒採用「保存」和「驅逐」來對抗父母。 |
1.男性性器階段 母親是自己快樂的目標, 戀母仇父情結。 2.由父母態度,產生閹割情節: (1) 外傷事情(2) 慢性態度 |
1.女性性器階段 戀父仇母的情結 2.情結被破除 (1)女性的虛榮性 (2)女性的嫉妒性 |
|
人格影響 |
1.與口腔有關的生活,如:吃的多、吸煙多,說話多。 2.日後成為政治家、教授、長舌婦、律師、演員等人格特徵。 |
1.肛門保護型:一般表現為整潔、小氣,做事有條理。 2.肛門驅逐型:一般表現為不潔淨、大方,做事缺乏條理。 |
男性人格: 力圖証明他是一個真正男子漢 |
女性人格: |
|
(4)潛伏期(5歲至青春期前)
此個階段很長,期間沒有明顯的性發展表現。
這個階段的特色,是兒童失去對與性相聯繫的活動興趣,而把他們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
例如學校的課業,良好的習慣,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中,沒有表現,故稱之為潛伏期。
(5)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
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門期和性蕾期三個階段稱為前性階段。
在此階段,性活動是由自發性慾所引起的,孩子們一直追求的是肉體的愉快。
但青春期後,產生了第二次性慾衝動,這種生理的驅力使孩子感到這種衝動的作用。
佛洛伊德認為這個時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過性高潮才會滿足。
而且Libido開始投射于所愛的事業上,人們開始產生性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