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神分析學派-2.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個組成部份,這個結構的假設,是佛洛伊德對早期提出的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的修正。

他認為這三個我是由意識和無意識活動的機制下,在Libido發展的關係中形成起來。

三我

超我

自我

原我

定義

來自社會環境中經由獎勵與懲罰的歷程而建立,是傳統道德及規範的代表。父母的道德標準會內射成超我的次系統叫「理想自我ego-ideal」,良心透過讓個人感到自豪或罪惡來獎勵或處罰他。

人格結構的表層,只是部份意識而已。

自我處于原我和外部世界之間,是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的居間者。

調節著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所存在的衝突

 

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

是由遺傳的本能習得的慾望所組成,肉体是他的能量泉源。

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器,

是無組織的,似一團混沌本能和一口慾望沸騰的大口鍋。

遵循原則

兒童在與父母的接觸中,通過心力內投或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祖先的社會道德等變成為自己的東西。

根據外部世界的需求來行事,

遵從現實原則藉著次級歷程及現實考驗而運作。

原我與無意識相一致,包括性欲和攻擊本能,也包括無價值判斷,追求即時滿足和緩解緊張,它服從快樂原則

遵循原則

詮釋

超我的功能有三個:
1.抑制本我,不被社會接受的衝動特別是性及攻擊等。
2.勸自我向善
3.努力表現成熟卓越

1.現實原則阻止緊張的解除,一直到發現能夠滿足需求的適宜對象為止。

2.次級歷程---所經歷的歷程,原始歷程比較虛幻,次級歷程比較實在的思考,它是屬於較高的智力作用。

3.現實考驗藉次級歷程,自我建立一種既滿足歷程,且用一些實際的行動,考驗其是否能夠成功。

通過反射作用、願望滿足兩種方法來滿足肉體需要。

1.反射作用是對煩惱起源的自動反應。

2.願望滿足─能激發起一種滿足需要的物體或事件中的意像。

比對交流分析

P-父母

A-成人

C-兒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宜靜 的頭像
    林宜靜

    喚醒-與-覺知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