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研究


「參與械鬥後的一個案例」

輔導理念: 理性認知、精神分析、確立目標


作者、輔導者: 林宜靜 1997/11月

 

 

摘要

個案抱著好奇與看熱鬧的心情參與學生械鬥事件,之後出現了一些症狀。例如深夜無法入眠,一閉上眼睛,腦中就浮現械鬥追殺過程的影像。個案認為自己犯下不可原諒的過失,不僅心情惡劣,自事件發生後,已連續四天無法主動跟他人講一句話,第四天記上希望導師(筆者)給予援助。接著筆者輔導的主軸放在認知與領悟上迴旋,輔導策略從危機處理、團輔認知、領悟、整合自我再進入確立生活目標,使個案達到全面性的輔導,對個案在事件發生後的人格穩定性及認知架構有完整的支撐作用。


一、基本資料

(一)案主姓名:xxx

(二)性別:男

(三)年齡:17歲

(四)學校年級:高工二年級


二:問題行為概述

()參與學生械鬥事件:個案抱著好奇與看熱鬧的心情,和同校三十幾位同學,到某校找人談判,到達該校適逢警察臨檢,臨時改地方談判,個案跟著大夥到另一談判地點,到達時見不到對方的人,只見前方來了五位殺手,從報紙中抽出西瓜刀,見穿著制服的同學就砍,個案見狀落慌而逃

(二)事件發生後:個案出現了一些症狀,深夜無法入眠,一閉上眼睛,腦中就浮現追殺過程的影像。個案認為自己犯下不可原諒的過失,心情惡劣,自事件發生後,已連續四天無法主動跟他人講一句話,9/30記上希望導師給予援助。


三、背景資料

()家庭背景:
1.家庭圖
  

2. 與姐姐感情良好。

3. 小時候,對父親的感覺是隨和親切,對母親的感覺是嚴厲。國中以前,雖不滿意母親的管教方式,仍順從她的意思,但是國中以後,就常和父母起爭執。但是在外跟人相處隨和,不會跟他人起衝突。

(二)學校生活:

1.學業:個案學業成績低落,沒動力去為自己的將來努力。

2.德育:在校無不良記錄。平日不多話,隨和沒有主見。

(三)校外生活:除了家裡就是補習班或撞球場,到撞球場的同伴皆是固定的三四位同學。


四、資料收集

(一)9/28第一次晤談:瞭解事件發生過程,及個案對事件的主觀感覺。

1.械鬥主事者邀約個案時,個案以好奇和看熱鬧的心情答應,心理雖然覺得不大妥,但總覺得只要站得遠遠觀望就沒事。

2.個案在參與過程,總是躲在人群後面遠遠觀望,後來見到殺手拿刀亂砍,同學四處逃竄,自己也被這一幕給嚇呆了,因為這不是他所預期的。

3.事發後的心情是害怕、無助,擔心此事件可能使自己捲入刑事案件。

4.個案談話過程,表情僵硬,聲音膽怯微弱。

(導師從事件中,要個案瞭解相關法律條文規定,所的策略是:暫不深入輔導個案,想再觀察個案幾天反應狀況,於是要個案冷靜等待校方處理。)

(二)9/30第二次諮商晤談:個案寫記求援,於是請來個案做深入談話,下列是個案於事件發生後出現的身心狀況:(9/28已確定沒涉及刑事案件)

1.夜晚到兩三點才能入眠,入眠後也睡不好,滿腦子都是械鬥與逃命歷程。

2.早上起不來,已連續三天遲到,白天精神不振,上課無法專心。

3.當有人提及械鬥事件,就想逃離現場。

4.認為參與此事件後,自己就變成壞學生,害怕同學會排斥他。

5.認為自己的參與,使事件擴大,造成無辜參與者的受傷,覺得罪惡感很重,自責也很深。

6.想快速忘掉此事,但始終辦不到。

7.情緒低落悲觀、不穩定、後悔、焦慮、擔心。

8.處理情緒方式:(1)責怪自己、使自己內心衝突痛苦。(2)封閉自我,不跟他人講話。

9.態度:(1)不想面對、也不敢面對、更不知如何面對。(2)孤立自己。


五、診斷分析

1.個案被現場突如其來砍殺事件驚嚇住,為了逃離現場,生理與心理起了高度反應,現在事件雖已過去,但是個案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狀況並未解除。一般可由系統減敏感法訓練以減輕因生理造成的症狀反應,但是筆者想先從認知處理,因為個案內心的想法已造成內射現象及人際關係障礙。

2.事件發生後,個案處於焦慮和不穩定狀況,思考產生錯誤的聯結和推論,造成情緒性的反應錯亂,因此開始把自己和壞學生畫上等號、認為同學從此排斥他,於是,不敢跟任何人講話、孤立自己、認為自己造成他人的受傷,罪惡感很重。

3.個案因錯誤的思考聯結及內心對事件的自我演化,形成黑箱作業,導致內心交戰、痛苦,及內隱的攻擊性。

4.個案無論是封閉自我或是孤立自己,目的皆是為了保護自己或免於受到他人的傷害,但是防衛機轉使盡,仍無法達到內心的一個平衡點時,痛苦產生,心中開始湧現逃避現實的想法「忘掉一切!」(忘不了!),「逃離眾人眼光!」(逃不了!)。

5.個案的被動、隨波逐流、沒有主見之人格特質,可能與小時候母親管教方式有關。


六、輔導策略與實施

(一)9/30第二次諮商:認知處理

1.澄清問題與破除黑箱作業:(am9:00 -> 9:15)

(1)引導個案把事件當天的流程再重述一遍,及把事件發生後到今天內心的想法與情緒講出來(筆者把個案的想法整理於紙面,內容如資料收集)。

(2)根據個案的想法,筆者和個案於紙面上進行分析:

(a)「參與此事件是否等於壞學生?」:下面是一段談話- - - -

Co要個案講出什麼叫壞學生?個案講不出來。

於是Co說:「你從來沒當過壞學生!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壞學生!」

個案愣住,沉默,臉上肌肉漸解,心似乎安定了許多。

Co:「據我所知參與此事件的三十幾位學生,有不少是很優秀的學生,是否因無知被同學騙去事件現場,他們也變成了壞學生?」

個案沉思,搖搖頭,表示他的「壞學生」想法沒有了。

(錯誤的邏輯思考破除!)

(b)個案說:「是我造成無辜者受傷,我的罪惡感很重!」

  Co提出一系列問題問個案:

  無辜者,是否是你請去的?(個案搖頭。)

  若真的是你請去的,是否也要他們的願意?(個案點頭。)

  去參與者,都是自己決定的!?願意的!?(個案點頭。)

  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個案沉默。)

  是你造成他們的受傷嗎?(個案已能肯定的表示:不是他造成的。)

  罪惡感還很重嗎?(個案臉上已微露笑容,表示減輕很多!)

  (黑箱作業破除!)

2.
班級團輔一:省思「械鬥事件」(am9:30 ->10:00)
因班上共有四位學生參與此事件,藉團輔做班級性輔導

(1)引導班級學生對此械鬥事件,進行省思與探討,對群體跟個人所造成的傷害與影響有那些?

(2)反問學生問題
(1)這事件是否可避免?
(2)若事發前,發現事態嚴重,非你能控制處理時,你會怎樣做?
(3)是否答應別人的事就不能反悔?

(3)Co在團輔過程,刻意講出參與者在事件後(沒有指名道姓),造成的內心焦慮、痛苦、不安、及害怕眾人的斥責與眼光,以打破個案心中的黑箱運作(因為他害怕別人知道他想逃避的事!)。

3.下課繼續諮商(am10:00 ->10:20)

(1)個案表示上節課團輔中,Co把他的心情講出來,當時雖然有一些害怕緊張,但是後來罪惡感似乎都不見了,原本的害怕又再減輕許多,現在心已能安定,覺得自己已能坦然面對大家了。

(2)帶引個案重新看自己一遍,從過程中省察自我,並且思考此事件帶給他的經驗價值是什麼?

個案表示:這事件將是我一生難忘的教訓,讓我學會在事情沒搞清楚以前,不會隨意參與或起鬨。

(10/1 Co觀察:已見到個案面露笑容和同學交談,精神很好。)

(二)10/3班級團輔二:冥想從眾得失(am9:30 ->10:00)

(1)Co先介紹順從型人格的特徵。

(2)問順從型的人在跟人相處或群體中,會有什麼問題產生?得失在那裡?

(3)當心中不喜歡或不願意時,卻答應了他人,感受如何?(引導學生找出問題)

(4)Co要學生閉上眼睛,想想在自己過去的生活中,是否有遇到相同的問題?

(5)今天當你再面對時,你說的勇氣在嗎?

結果:個案察覺到自己,以前跟朋友在一起,很盲目,沒有特別目的,只是大家要作什麼,就跟著做什麼,內心也曾有過衝突,但是沒去理會這種感覺,好像感覺也沒有了,現在,尤其發生了這事件後,深刻瞭解到要重視自己內在的感覺。

 

(三)第三次諮商:追蹤觀察與淺度催眠(10/13)

1.追蹤觀察:個案表示9/30老師輔導後:

(1)當天晚上已能在正常時間入寢,睡得比之前安穩。

(2)第二天早上,恢復以往6:30起床。

(3)心情好很多,大概在三天內完全恢復正常。

(4)那天後,就不怕同學的排斥,能自然和同學講話。

(5)覺得事件的陰影對他的影響不大了。只是刻意去回想事發現場,仍會進入害怕的感覺,但是害怕的感覺已減輕許多。

2.淺度催眠:Co想要引導個案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重新經歷事件發生現場,從中清情緒、整合自我。

(1)過程如下:

(a)Co要個案放鬆自己,閉上眼睛,回想械鬥現場所發生的事。

(b)當個案重新回想到事件現場時,情緒開始起伏,有心悸、恐懼的現象。
(c)Co在旁引導個案,重新去感覺整個事件的過程、身體是否有受傷害?害怕什麼?現在還那麼害怕嗎?當身心感覺完整穩定時,再從事件現場回到現實世界來。

(2)結果:
(a)再回想此事件時,逃避心態解除,情緒不再害怕。
(b)感覺清醒、舒服、穩定。

 

(四)第四次諮商:確立生活目標(10/28pm12:35 ->13:00)

(1)個案講述從小時候到今天,不管是自己的事或家裡的事,都是要母親提及,才會去做,做事皆處在被動狀態,除非是自己有興趣的事。

(2)功課也是有興趣的科目才讀,沒興趣的就不讀,也不知如何著手準備或改變。(個案第一階段考試,只有國文科及格,班級排名倒數第二。)

(3)個案告訴Co想繼續升學,
Co告訴個案:「你想是想,但是動力沒有出來!」個案不解!?
Co:「一個人目標動力出來後,是不怕任何的辛苦的!
       即使再辛苦,他都會邁力的去克服問題、追逐他所想要的!」
個案沉默了一下,而後若有所悟的說:「喔!我知道了!就好像工廠實習課,我很有興趣,就很邁力的去做,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反而越做越喜愛。」- - - - 
這段對話,個案領悟了內心的動力,影響他的所做所為。於是Co再帶引個案去看自己對其它學科態度,是否少了動力?是否沒有把心打開讓自己有機會去接納、探索其他學科,興趣是否就此流失掉了?!

(4)鎖定學科努力目標:
(a)個案選定自己認為還可以進步的學科(國文、英文、基本電學),做為下次階段考試及格的努力目標。
(b)鼓勵個案多從研討中尋求解決問題。
追蹤觀察:
11/5個案表示最近在家已會主動去讀書,理科有不懂的地方,堂哥會教他。(堂哥就讀某大學,現住個案家。)
11/10,11/18個案皆表示在家主動讀書,有問題時堂哥都會教他。
可以看到個案在校,能針對課業問題和同學進行討論。
12/28個案母親表示,事件後個案放學後比較少在外逗留,晚上在家已能主動看書。

七、總結

()輔導過程:

項目

個案顯現主要問題

使用技巧

協助個案達成事項

時間

資料蒐集

驚嚇、慌亂失措

傾聽、同理、反映

1.整理事件發生過程

2.情緒宣

9/28  
20分

認知處理

思考錯誤聯結

理情分析

1.澄清問題

2.破除錯誤邏輯思考
 、破除黑箱作業

9/30  
30分

團輔(一)

封閉自我
想逃離現實環境

省思械鬥事件
顯露黑箱問題

1.從事件中得省思
2.經驗價值的獲得
3.破除黑箱作業

9/30  
30分

團輔(二)

茫然、盲從

冥想從眾得失

1.體悟自己內在感受

10/3  
30分

重整事件中的自我

事件造成的生理與心理反應未完全解除

淺度催眠

1.清情緒
2.整合過程中的我

10/13 
20分

確立目標

生活沒有方向

燃起動力
尋找目標

1.找到努力方向
2.付諸實行

10/28 
15分

 

(二)諮商過程中對個案進展評估與Co自評:
這個案例,原來是危機處理的案例,因個案是Co(筆者)擔任導師班級的學生,所以事件發生後,有許多觀察與輔導的機會,於是輔導過程從危機處理、團輔認知、領悟、整合自我進入確立生活目標,使個案達到全面性的輔導,對個案在事件發生後的人格穩定性及認知架構有完整的支撐作用。

1.重大打擊後症
參考曾文星徐靜合著的最新精神醫學一書中提及重大打擊後症,仍指不平常且重大之打擊事件發生後,其心理接受創傷,產生特殊之心理症狀,稱之重大打擊後症。重大事件乃指一般人不能忍受之意外事件,如被非禮強姦、暴動被打傷、受苦刑、交通事故等等,其所產生之特殊心理症狀為:
(1)重覆回想其心理創傷事件,作回憶性的惡夢。
(2)整個人變得麻木不關心,對事情不發生興趣,不想與人親密來往,情感被限制。
(3)產生過份敏感、不安、失眠、生存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欠佳、而這些症狀在事件發生之前未曾有。
(4)接觸到與打擊事件類似情況時,其症狀惡化,且極想逃離那種情況。

    個案在第二次晤談時,已明確的把自己連續幾天來的身心反應清楚交待,當時描述的症狀與重大打擊後症頗為類同,於是Co把這案例視為危機處理案例。一般對驚嚇造成的生理反應,可以系統減敏感法訓練,但是Co先從理情分析著手,因為Co會有一個基本假設,即「個案必有某些想法,導致他的許多情緒反應。」
    後來經資料蒐集,從問題分析原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個案的思路已產生錯誤聯結,情緒反應有些錯亂,行為有自閉現象,許多的適應不良使得症狀在惡化中,於是Co在諮商過程以理性分析、問題澄清、團輔治療(著重認知處理與破除黑箱運作)協助個案後,個案僵硬的表情變得鬆弛、心情轉為穩定輕鬆、與人相處的防衛系統漸解除,並且能坦然面對眾人,當天晚上已能穩定入眠,狀況在三天內,幾乎恢復正常,即個案的恢復狀況相當良好。
即個案經認知處理後,有重大轉變。

2.進入領悟有利個案隨波逐流的人格特性作重新的整合:
茫然盲從是現代青少年常有的現象,適逢這一事件發生,Co藉著這一械鬥事件,教導學生從事件中察覺自己內心的聲音,及在事件的衝擊中學習到面對方式、處理方式、考慮層面。在輔導過程,個案有領悟到事件帶給他的教訓,也察覺盲目的背後,就是犧牲自己的權益跟需求。

3.輔導過程的評估
個案從械鬥事件發生以後,經幾次認知輔導後,意識狀況平穩的很快,但是事件發生過程仍對個案潛意識有密切影響,Co使用檢視方式是讓個案閉眼回想事件發生過程,個案在過程仍有害怕、情緒起伏的反應,於是決定採用淺度催眠整合個案在事件過程的感覺
,使個案感覺自己是一完整的個體,並沒有受到事件的傷害,直到個案覺得平穩、安定,才結束催眠操作。結束時,個案再回想事件發生過程,不再害怕,只覺得心境平穩、清醒舒服。
    諮商到此,Co已經覺得個案的危機處理已告一段落,因為個案生、心、靈已達穩定平衡狀態,但是若要個案把良好狀況維持更長時間的話,以他的特性---「被動、沒有努力的方向」,不容易長久,雖然個案在事件過程已有領悟、察覺,Co總覺得要把個案的內在驅動力引出一個方向!才不至於在無所事適之餘,又捅出別的簍子來,於是進入另一階段---「確立生活目標」。

4.確立生活目標
確立生活目標方面,Co從個案未來需求出發,引導個案看自己是否把動力放在自己的焦點目標上面,爾後個案發現其實他具有動力,這動力卻只用在喜歡的事情上,但是生涯規劃並未著手去做,於是Co要個案確立努力的目標方向,並且剛開始要求自己不要太多,只要一日在穩定中進步即可。
    10/28到11/18每隔一週追蹤訪談,個案都表示現在放學回家後,已能主動讀書,課業遇有不懂時,在家則請教堂哥,在校則請教同學,被動的特性似乎已在扭轉!
    Co看到個案,在校偶爾和同學討論課業問題,心生喜悅,因為這是往常看不到的情景。

5.結語
整個輔導過程,認知、領悟是輔導員處理問題的主軸,這個案例就是從理性認知切入情緒層面的典型案例,而潛意識操作是達成個體對事件感覺整合的關鍵性,即消除個案受這事件的潛意識干擾,確立生活目標給予個案一個生活面的投入,輔導至此,似乎可以宣告結案了!但是我仍會繼續付出我的關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宜靜 的頭像
    林宜靜

    喚醒-與-覺知

    林宜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